探索學習NTT+訊息

探索學習NTT+

TSMC×NTT+青年創作工作室:科藝跨域研習課程

 

臺中國家歌劇院(簡稱歌劇院)致力於推動科技於表演藝術創作之應用,以及跨領域藝術之探索與共創,自2020 年起策劃「LAB 𝘟 藝術跨域實驗平台」(簡稱「LAB 𝘟 計畫」),深化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之交流,從資源整合逐步建立國內跨域人才孵育機制,與藝術創作者們一同探索多元藝術發展的未來。

以孵育青年創作人才為目標的「青年創作工作室」,是LAB 𝘟 計畫中的科技跨域作品研發基地,不以「製作」為導向,透過導師和專業講師的經驗傳承、陪伴引導、知識提供和專業交流,鼓勵創作者思辨、研究、實驗並實踐自己的創作思考和想法。

 

計畫簡介


由歌劇院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的TSMC×NTT+青年創作工作室共分為2年2階段,第1年的2024科藝跨域研習課程,是專為「新竹縣市立案演藝團隊」設計規劃科技藝術創作與製作課程。2024年藉由專業師資的引導、循序漸進的課程內容,透過專業委員訪視、協助團隊建構科藝跨域製作之想法及資源整合。擬參加2025年第二階段「青年創作工作室」提案甄選者,將由歌劇院安排顧問輔導,梳理徵件創作脈絡及計畫內容。

在現今科技結合藝術的國際趨勢下,透過專業研習課程及師資陪伴,有助表團拓展思維、融合科技與藝術,讓作品多元有機,往科藝創作的下一步邁進。

 

課程資訊


一、專業課程

  • 日期:7/15-8/19,每週一。
  • 地點:新竹市鐵道藝術村、新竹縣新瓦屋園區集會堂及臺中國家歌劇院角落沙龍。
  • 報名資格:
  1. 開放40歲(含)以下,現為新竹縣、市立案演藝團隊或合作之創作者,以團為單位報名參加,每團以3名為限,預計招收30名。
  2. 擴大科技藝術培育對象,另開放35歲(含)以下之新竹縣、市大專院所在校生參加,預計10名;新竹縣、市大專院所在校生僅開放「專業課程」,無訪視及輔導。
  • 費用:課程免費,每人繳交保證金新臺幣2,000元整,膳食、住宿及交通由學員自理。請假6小時以內者,於課程結束後退還保證金,並視團隊需求由歌劇院媒合訪視委員到團輔導。
  • 課程內容:

 

二、團隊訪視

  • 目的:檢視團隊科技創作資源、觀點、想法與製作流程,由歌劇院依團隊創作屬性,每團媒合委員至多2名。
  • 資格:以團為單位,專業課程每人請假缺席6小時以內者。
  • 時間:9-11月,訪視至多2次。
  • 地點:由團隊安排。
  • 訪視委員名單:王柏偉、吳伯山、周伶芝、林芳宜、高翊愷、黃雯、蔡奇宏、謝杰樺。

 

三、輔導報名2025 TSMC×NTT+青年創作工作室甄選

  • 目的:協助梳理創作脈絡、輔導提案。歌劇院依團隊創作屬性媒合顧問1名。
  • 資格:以團為單位,完成專業課程及團隊訪視之創作者。
  • 時間: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至多2次。
  • 地點:由團隊安排。
  • 輔導顧問名單:王柏偉、吳伯山、周伶芝、林芳宜、高翊愷、黃雯、蔡奇宏、謝杰樺。

 

 

報名方式


一、重要時程

 

  • 5/6(一)
    開放報名
  • 5/27(一)中午12:00
    報名截止
  • 6/12(三)
    公告審核結果
  • 6/19(三)23:59前
    完成繳費

 

二、報名方式

  • 報名時間:5/6 (一)中午12:00起至5/27(一)中午12:00止,於「Google表單」線上報名,逾期及資料缺件恕不受理。
  • 錄取公告:課程名額有限,經歌劇院審查資格後,6/12(三)於歌劇院官方網站公布錄取名單,並以E-mail寄發錄取及繳費相關通知。請於指定時間6/19(三)23:59內完成付款,逾期視同放棄資格,釋出名額將依候補名單依序遞補。

 

師資介紹

圖說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兼任學士班主任

邱誌勇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同時為策展人、藝評家與影像創作者。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大學跨科際藝術系博士,雙主修視覺藝術與電影,副修美學,學術專長為數位美學、科技文化研究、藝術評論與策展。

曾擔任臺灣文化部《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的歷史、美學與創作研究暨出版計劃》與《科技藝術政策規劃研究案》之計畫主持人、連續兩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者資格(2020-2021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獎助),以及日本關西大學訪問學者資格(2023關西大學獎助),著有《台灣數位表演與科技劇場》、《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化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並編輯《藝術松》、《數位藝述》(共五輯)等書。

圖說

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

王柏偉 

現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台新藝術獎2020-2021提名觀察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與張錦惠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

近年文章:〈在地實驗《Archive or Alive─劉守曜獨舞數位典藏研發計畫》觀察員手記〉、〈人工智能時代的藝術與藝術作品〉、〈臺灣數位藝術趨勢觀察初探:2006-2016〉、〈聲音與符號系統的記寫:黃思農訪談〉、〈劇場與影像中的政治記憶與身體空間,對談:周伶芝、區秀詒、王柏偉〉等。

圖說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遵弘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經歷包含: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技術總監、在地實驗技術總監、台北當代藝術館MIS等。專業領域為電腦動畫、互動設計、延展實境、遊戲設計與應用。

圖說

2023-2024歌劇院駐館藝術家

葉廷皓

新媒體藝術創作與教育者,擅長程式動態影像、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作品多聚焦於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聯,融合預製與即時發生的事件,以錯誤美學為出發,企圖尋找屬於新媒體時代的諧擬與辯證。葉廷皓曾參與眾多臺灣實驗聲音場景活動,如超響、失聲祭;除了個人作品之外,也參與舞蹈與劇場製作,如:一當代舞團的《Loop Me》、《ReMove Me》與《W.A.V.E》,Naxs Crop.涅所開發的《Render Ghost》。2013年起與姚仲涵組成音像(Audio-Visual)團體「HH」,2017年開始與陳品辰共同經營TouchDesignerTW社團,目前為實驗音像推廣團體「噪流」負責人,並於多所大學相關科系兼課。

圖說

C-LAB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研發企劃主任

蔡奇宏

從資訊背景跨入新媒體藝術領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現為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科技媒體實驗平台FUTURE VISION LAB未來視覺實驗室計畫主持人暨研發企劃組主任,與藝術家蔡宜婷共同創辦沃手工作新媒體藝術團隊執行過許多戶外燈光裝置作品,個人主要致力於將類比與數位以多種方式進行混合。專注於軟硬體整合包含互動程式與感測裝置開發、電路控制、聲音裝置展演、電腦視覺與辨識、數位自造及AI相關創新技術等,持續以各種技術形式來探索不同媒材之間的可能性。

圖說

跨域展演藝術製作人

吳伯山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經手專案多為新媒體、科技藝術跨領域計畫,工作範疇涵蓋行政、統籌、策劃、製作等面向,長期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合作。近兩年執行之專案包含:2023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FUTURE VISION LAB節目製作、VR《無法離開的人》國際發行執行、2022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心電感應版數位團隊專案經理、2022前戲影展選片人。過往曾合作的團體包含狠劇場、動見体、微光製造等。

圖說

河床劇團團長暨製作人

葉素伶

河床劇團團長暨製作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製作範疇包括劇場、視覺藝術與科技藝術。近期劇場製作:《夢與陰影》、《被遺忘的》、「開房間計劃」等。近年製作兩部VR作品,分別獲得盧森堡城市電影節最佳沉浸式大獎、高雄電影節VR360敘事獎蒙特婁新電影影展最佳全景獎,並受邀至世界各地映演。目前正進行第三部VR及一個XR沉浸式劇場的國際合製。

圖說

劇評人、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研究與批判理論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研究與教學領域為文化翻譯、臺灣當代劇場與跨領域人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菁英留學計畫獎學金、傅爾布萊特留學獎學金等。長期擔任表演藝術評論台駐站評論人、戲劇構作以及曾為國家兩廳院「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策展人、2022-202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戲曲夢工場」策展人、2021-2022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決審委員等。

圖說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謝杰樺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其橫跨建築與舞蹈的雙重背景,為作品注入獨特的創作思維。擅以空間概念結合科技元素,融入舞蹈與身體創作,為其跨界舞作帶來獨特的藝術性。知名作品包括科技舞作《第七感官》、《Second Body》、《永恆的直線》及《肉身賽博格》,頗受國際好評。曾受邀於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荷蘭 TodaysArt 藝術節、馬來西亞喬治城藝術節等國際性指標藝術節演出。也與其他編舞家如董怡芬和張可揚共同創作一系列舞蹈裝置作品《日常編舞》系列以及《健康操》系列,嘗試延伸舞蹈的表現形式至表演以外。亦曾擔任2017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典禮文化演出導演之一。(攝影:王玟甯)

圖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郭亮廷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現為大學兼任教師,藝評人及譯者。文章散見於《表演藝術雜誌》、《藝術觀點》、「表演藝術評論台」、「典藏ARTouch.com」等刊物及網站。譯有《疊韻》、《無用之用》、《與脆弱同行》等書。

圖說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劇場構作

周伶芝

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劇場構作、文字工作者、創作美學相關課程講師等。書籍與雜誌之專題企劃,講座與工作坊規劃。以不同角色參與各藝術節、表演藝術創作、展覽、團隊和場館之研究計畫。

圖說

捌號會所藝術總監

林芳宜

畢業於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主修作曲。曾獲選歐盟藝術組織「歐洲藝術網絡」EU ART NETWORK 臺灣地區邀請藝術家。偏好發展系列創作,以深入探究藝術的理念與實踐,如非典人聲三部曲:《墜落的告別》、《盛世如歌花如煙》、《百鬼給打擊樂團與預置錄音》。長年關注各類藝術,也創作各種跨域作品,如結合京劇的《無境入聲》、跨域影像《閱讀音樂I:讓我們來讀詩吧!》、《異托邦的素描本》等。

近年創立策展平台捌號會所,除擔任衛武營當代音樂平台策展人與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協同策展人外,並致力於青年藝術家陪伴與創作發展,最新製作有國際共製跨域作品《連篇歌曲》以及創新說唱戲《夢迴春閨》。

圖說

聚思製造端 總監、獨立製作人、國際經理人

高翊愷

臺灣,臺北人,現為民間獨立單位「聚思製造端」總監。聚思製造端是一個以藝術行政與管理人員所組成的組織,透過製作與行政管理連結不同領域創作者,凝聚人才與能量並開展各種創意發展想像的可能性。他的製作類型包括戲劇、舞蹈、馬戲和跨學科領域。先前也曾擔任大稻埕國際藝術節(2015-2019年)的核心統籌成員與策展人,同時也與不同專案與各組織、機構或場館合作,推動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尤以亞太地區為主;如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2017-2020年); 以及臺北藝術節(2017-2020年)相關國際作品計畫。近年他專注於藝術活動與地方之間的關係,文化政策發展以及國際網絡連結,同時持續透過不同計畫支持年輕和新興藝術從業者的發展。(攝影:Kris Yang

圖說

獨立製作人

黃雯

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國際大學藝術文化管理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現為獨立製作人,專長舞蹈肢體及跨界實驗之相關作品製作、國際巡演及國際交流等,歷年合作單位與計畫包括:驫舞劇場、國藝會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臺南藝術節、Pulima藝術節、未來馬戲實驗場、國藝會數位表演藝術國際平台、QA Ring數位表演藝術國際跨域合創專案、無垢舞蹈劇場等,另曾為舞蹈紀錄片、電影節、視覺藝術博覽會等專案經理。(照片提供:藝術報國)

 

★本活動由文化部「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劃」支持

 

聯絡資訊


臺中國家歌劇院 藝術教育部

向小姐04-2415-5807、陳小姐04-22511777#5468

(歡迎週一至週五10:00~17:00來電洽詢)

E-mail:artseducation@npac-ntt.org

 

注意事項


  • 本課程經錄取後資格無法轉讓,無法參與課程者,請主動於7/5(五)聯繫歌劇院聯絡人,逾期將不退還保證金 
  • 歌劇院將於開課前一週以E-mail寄發開課通知及注意事項,請依指定時間及地點報到。 
  • 歌劇院為本計畫後續推廣之目的,課程中將進行攝錄影紀錄。 
  • 為維護著作權,課程內容及影像禁止轉載公開,歌劇院不提供課程之影音檔案素材,參加者亦不得自行拍攝錄製,敬請留意。
  • 若遇颱風、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課程將依上課地點或講師居住所在地市政府公告之停止上課、停止上班規定,決定課程是否照常、取消或延期舉辦,並於歌劇院官網及臉書公布資訊。 
  • 歌劇院保留課程與師資異動之權利,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佈之。

 

共同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學生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