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演算藝術

學習 x 實踐 x 專業交流
臺中國家歌劇院(簡稱歌劇院)專注於探索科技與表演藝術共創可能性,積極開展跨領域藝術之創新應用。自2020年起推動「LAB X 藝術跨域實驗平台」(簡稱「LAB X 計畫」),深化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協作關係,冀望面對數位時代快速變遷的浪潮中,為具有新視野創作者提供實驗機會,並積極串聯國內外跨領域的專業資源與師資,逐步建構人才培育的生態圈,攜手開創未來藝術的新面貌。
「青年創作工作室」(簡稱本計畫)旨在培育30歲以下青年創作者,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提供專注學習、探索及實驗的機會與支持,並在重視探索、研究與思辯的過程中,鼓勵創作者對計畫的實踐與驗證。2025年再度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以「演算藝術」及「音像藝術」跨域創作為主題,「演算藝術」由勞孔團隊(Laokoon)創團成員,來自柏林與維也納的三位藝術家科西馬.泰拉斯(Cosima Terrasse)、漢斯・布洛克(Hans Block)及莫里茲.里斯維克(Moritz Riesewieck)共同擔任導師。歌劇院每年設定不同主題,激發新世代創作者想像力,面對挑戰相互撞擊,產生創作能量,透過國內外經驗交流、創作陪伴、實作研究等多元途徑,培養更具遠見的藝術視野、創作思維與實踐能力。
成果分享會

2025/11/22(六)
地點
臺中國家歌劇院 排練室2時間
10:00-12:30出席
導 師|漢斯・布洛克(Hans Block)、
莫里茲・里斯維克(Moritz Riesewieck)
創 作 者|楊凱婷
創 作 者|王峻彥
主 持 人|曾煒傑(叁式Ultra Combos 總監)
回 應 人|周曼農(跨領域藝術家)
回 應 人|鄭各均(電音製作人)
成員介紹
年度導師

勞孔團隊
勞孔團隊(Laokoon)是一個由柏林與維也納的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體,以結合研究與科學的多元創意表達形式見長。他們的創作涵蓋專題文章、紀錄片、劇場作品、講座式展演及廣播劇,主要關注數位時代中人類與社會概念的轉變與發展。
科西馬.泰拉斯(Cosima Terrasse)是一位德法藝術家及景觀建築師,擅長為公共空間、劇院及文化機構開發全新參與式藝術計畫,現正獲選為2025年歐洲文化之都的德國肯尼茲策劃相關活動。他多數獲獎的作品旨在探討公共與私人利益間之關係,在與國際跨學科團隊合作下,他曾為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CERN)創作現場數據分析展演《錯誤遊戲》(Mauvais Je(ux))。目前泰拉斯正與數據科學家合作,為奧地利維也納的KÖR公共藝術計畫開發一個以Google 地圖數據為基礎的參與式作品。2018年至2020年,泰拉斯曾任教於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的社會設計工作室。
漢斯・布洛克(Hans Block)及莫里茲.里斯維克(Moritz Riesewieck)是作家及紀錄片導演。他們首部影像作品《網路監護人》(The Cleaners)聚焦於馬尼拉的地下數位審查產業,於2018年在日舞影展首映,隨後在超過70個國際影展、電影院及全球電視平台上映。該片曾獲艾美獎與德國電視獎提名,並榮獲包括2018年歐洲獎之最佳歐洲電視紀錄片和2019年格力莫觀眾獎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他們的第二部長篇紀錄片《永恆的你》(Eternal You),探討新興的數位來世產業,於2024年在日舞影展舉行全球首映,現正於多國影院及電視平台上映,並再獲多項國際大獎提名,其中包括最佳歐洲電視紀錄片獎。由他們所主講,關於社群網絡時代言論自由的TED talk已吸引數百萬觀眾觀看。他們的散文集《有限的終結》(Vom Ende der Endlichkeit)(Goldmann, 2022)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自2024年起,布洛克與里斯維克皆為德國電影學院成員。
科西馬.泰拉斯、漢斯・布洛克及莫里茲.里斯維克以勞孔團隊之名,共同開發一款具藝術性的數據分身實驗──《量身打造》(Made to Measure)(2021),該作包含互動式人工智慧網站體驗(榮獲知名資訊之美獎項)及一部國際電視紀錄片(曾獲2021年最佳歐洲電視紀錄片獎提名以及與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的媒體自由代表攜手推動之全球影響力活動)。該網路體驗已觸及數百萬人,至今仍以多種語言在線運作,而其紀錄片已在加拿大、智利及多個歐洲國家的院線及電視台發行。
此外,勞孔團隊也致力於開發新的戲劇表現形式與模式。例如,他們近期為慕尼黑室內劇院創作《你會在哪裡找到我》(Where you will find me),該作品設定於超寫實的慕尼黑公寓場景中,觀眾能透過類比與數位訊號搜尋線索,並與AI聊天機器人進行互動。他們還為德國埃森的帕克中心創作現場數據實驗《在我之前》(Before my very I),以及為維也納城堡劇院所製作的《空無一人》(Keine Menschenseele),這部作品以逼真的虛擬人類化身進行演出,他們甚至創造出一種與一位知名維也納表演傳奇的嗓音相似的人工聲音。
更多關於導師
青年藝術家及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媽祖訊號》
《媽祖訊號》是楊凱婷自2025年起發展的跨域藝術創作計畫。作品以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為核心,蒐集進香沿途的聲音、影像及數據等資料,轉化為藝術語言。展演場域將出現一座金屬版的1:1粉紅超跑神轎裝置,結合影像、聲景與觀眾互動,形成一種介於儀式與表演之間的體驗。
作品不僅重現傳統信仰的集體能量,也透過數據與科技語彙,探討「訊號」如何成為時代的靈性象徵。《媽祖訊號》既是藝術實驗,也是文化實踐,邀請觀眾在歌劇院空間裡,重新理解信仰的流動與力量。此計畫於2025年9月在臺北松菸以展覽形式呈現,2025年11月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以展演形式進行試演。楊凱婷期許此作品以長期計畫之方式持續發展,以不同創作媒介擴充延伸,並希望將此計畫帶向國際,讓世界認識臺灣獨特的媽祖進香文化。

跨域藝術家,作品橫跨影視、音樂與劇場,擁有製作人、編劇、導演、詞曲創作者等多重身分。2024擔任電視影集《人生清理員》製作人/編劇/配樂之9月登上Netflix排行榜冠軍,並入圍金鐘獎6項獎項;2021年起擔任經典動畫《魔法阿媽2:魔法小豆苗》總製片,拓展臺灣原創 IP。
2023年與藝術家張碩尹共創跨國藝術計畫《Bone by Bone, Hair by Hair》,擔任導演與編劇,作品結合偶戲、舞蹈、動捕技術及影像,於挪威易卜生藝術節徵件計畫中脫穎而出,2026年5月將於挪威世界首演。2025年啟動結合數據與在地信仰的《媽祖訊號》藝術創作計畫,運用進香GPS、聲景與互動裝置,探索信仰、科技與群體經驗之間的連結。
楊凱婷持續以不同身分在影視產業與藝術現場之間發表作品,期望透過讓臺灣的故事在全球舞台上被看見。
研究計畫《映界》
本次創作計畫探索虛擬實境(VR)與人工智慧(AI)在藝術中的結合,透過行為與數據的即時轉譯,建構新媒體於沉浸式體驗中的敘事可能性。《映界》以「自我映射」為核心,嘗試打破觀者與作品之間的界限,讓觀者在虛擬場域中直面由自身生成卻經由AI詮釋的心象世界。
《映界》嘗試以 AI 結合新型的測驗方式,藉由觀者的行為互動與身體數據,去理解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與情緒,並將這些分析結果即時轉化為動態視覺。讓觀者在 VR 環境中不僅被觀看、被解析,同時也在觀看並經驗自己的投射。這樣的過程不只是技術的展示,更是一種探索:數據與演算法能否真正貼近人類的內心?我們所見的「影像」,究竟是心靈的倒影,還是AI演算後的再造幻象?

就讀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並擔任日目視覺藝術動畫、互動設計師。以輔助藝術家具現視覺創意以及發展互動形式為主,擅長影像與互動的整合及跨軟體工作銜接。作品與負責工作涵蓋 3D 視覺效果、2D 動態圖形、互動投影、VR/AR/MR 等 XR 視覺互動。
相關經歷:
2025 C-LAB 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主視覺動畫
2025 公視《蝴蝶夫人》視覺特效設計
2025 双融域《自造自然:超越有機的共生》技術統籌
2024 臺灣文博會《巷仔Niau》主視覺動畫
2023 國立臺灣美術館 U108展區《串流群落》技術統籌
動畫設計與裝置設計師,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目前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喜歡透過設計創造人與人之間的橋樑,透過動畫、裝置、投影與互動設計呈現人的共感。比起直白的呈現個人想法,更傾向研究事件背後的原因,並以作品去說服觀者。作品涵蓋 3D 動畫、實景合成、裝置、投影與互動設計。
相關經歷:
2024《台北藝術自由日》參展
2023 臺灣國際蘭展《共生站》動畫暨結構設計
2023 《⽯共生》Stone Symbiosis 結構設計
2023 新光三越 SKM 藝術空間 結構設計
2022 臺灣設計展《未來巡航》動畫&結構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