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歌劇院微劇場-驫舞劇場《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11/25(六)19:3011/26(日)14:30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編舞者 以舞邁步的無界遐想
蘇威嘉舞蹈創作的極限貪婪 — 自由步系列
「這首舞,每個段落都可以看見舞者身體的不同質地,編舞者彷彿是依照舞者的能力與特質而量身定做每支舞的情緒和美學,在這支作品的六個段落中,舞者的身體有了自己的生命。」
— 專案評論人 張懿文, 表演藝術評論台 2017年4月
「2017年版《自由步》,透過兩名臺灣成熟的男舞者,展現了表演者獨特的個人魅力。」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副教授 林亞婷, 《文化快遞》2017年5月
「身體跳到神話裡,蘇威嘉用動態雕塑的方式琢磨他們的身體與動作,最後把兩個舞者煉成了神話裡的人。」
— 專業評論人 鄒欣寧, 第167期 《印刻文學生活誌》 2017年7月
《自由步》是一個相當出色的男性獨舞演出;過程中,周書毅與陳武康二人全然的浸淫在舞蹈裏。
— 亞洲看見舞蹈網2017.04
兩位男舞者的單一聚焦,給予觀眾創造對舞蹈及舞者解讀的自由。
— 《台北時報》2017.04
《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編舞者蘇威嘉自2013年發起十年編舞計畫-《自由步》,以探索作為出發,挑戰創作上的自我極限,感受身體頃刻間的瞬息變化。並以不同舞者及身體質地為創作素材,細密雕塑舞者形體,深入挖掘舞者未曾展露的姿態風景,展現舞蹈之於當代,如何被欣賞、如何感受身體有機的變化,與創作觀眾自身的《自由步》。這次將以2015年《自由步》進入到歌劇院凸凸廳空間後,發展出來的《自由步─沉浸式曲線》及2017年於臺北演出的《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兩支舞作,與臺中觀眾見面。
編舞者蘇威嘉與二位臺灣頂尖、風格獨具又迥異的表演者陳武康與周書毅合作,細緻雕琢以「限制」為自由前提的身體姿態,六段獨舞呈現了如同雕塑般的藝術作品,深入感受靈魂、誠實面對身體的極限可能。
表演者的試驗、嘗試與身體變換,當「限制」進入了肌肉記憶,伴隨急促呼吸下肋骨的劇烈起伏,看似水到渠成的延展過程,打破了自由與限制的定義界限,開始享受身體的美好。這一切將帶來嶄新的身體想像,激發你內心深處那澎湃的悸動,出發找尋身體的眾生相。
編舞者 蘇威嘉
驫舞劇場靈魂人物,受吳素芬教授啟發,畢業後於2004年成立驫舞劇場,長期為舞團編創新作與演出,2007年集體創作作品《速度》獲得第六屆台新藝術獎表演類年度大獎,2012與陳武康合作的自傳式作品《兩男關係》於德國獲科特尤斯編舞大賽金獎與最佳觀眾票選獎,2009至2013年在美國芭蕾大師艾略特.費爾德邀請下,加入Ballettech舞團,擔任客席舞者。2013年開始蘇威嘉開始進行以《自由步》為題的十年編舞計畫,加深探索線條、舞步、造型、律動與音樂及光線的關聯,追求舞蹈身體的細緻、極限,進而引領觀眾賦予表演者各種想像與情感的連結,被舞評形容為一個將美感耕耘至極致的演出。2016年蘇威嘉獲選臺灣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並由兩廳院委託製作《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於臺灣國際藝術節演出。
演出者 陳武康
畢業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舞蹈科。2001前往紐約於Feld’s Ballet Tech和Peridance跳舞,在2001至2013年間在Eliot Feld的作品中擔任舞者。2004年,於臺灣成立驫舞劇場 (HORSE),擔任藝術總監一職至今。重要的作品包括《速度》(Velocity, 2007)、《骨》(Bones, 2008)、《兩男關係》(2 Men, 2012),作品曾巡迴在亞洲,美國和歐洲各地。
身為一位創作者與表演者,陳武康的創作目標在於能夠擴大/延伸舞蹈語彙及跨越創作形式的界線,在對話和溝通之間找到創作的新形式。
演出者 周書毅
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20歲初試啼聲,獲選兩廳院新點子舞展,開啟獨立編舞與舞者的藝術生涯,透過舞蹈直敘生活、旅行的感觸,審視自身生命,鏈結身體與環境、社會的關係,提出「屬於我們的身體語彙」。曾獲亞洲文化協會、羅曼菲舞蹈獎助金赴紐約、巴黎,並獲廣藝基金會支持前往北京,及臺北國際藝術村和臺東等地進行駐村創作。2004年與陳武康、蘇威嘉等人創立「驫舞劇場」,2011年成立「周先生」團隊及「周先生與舞者們」成為舞蹈旅程中另一個起點與轉折。
演出創作團隊
編舞/蘇威嘉
聲音設計/Yannick Dauby 澎葉生
演出/陳武康、周書毅
技術暨燈光設計/劉家明
舞台設計/陳昭郡
技術統籌/新意設計製作有限公司
製作人/黃 雯
執行製作/江怡璇
2017歌劇院微劇場-驫舞劇場《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
舞蹈
演出全長約60分鐘,無中場休息
800
2017/9/18 正式啟售
【套票優惠】
【購票優惠】
【節目注意事項】
※每場次演出約60分鐘,無中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