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青年創作工作室—動作捕捉跨域

學習 x 實踐 x 專業交流
臺中國家歌劇院(簡稱歌劇院)致力於推動科技於表演藝術創作之應用,以及跨領域藝術之探索與共創合作,自2020年起策劃推動「LAB X 藝術跨域實驗平台」深化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之交流,期望在全球急速前進與轉變的數位紀元當中,持續與國內外多元領域專業領航者們接軌,整合資源共構合作,同時創建國內人才孵育機制,並支持具前瞻視野之創作團隊,與藝術創作者們一同探索多元藝術發展的未來。
以創作人才孵育為目標的「青年創作工作室」,著重於創作想法實踐之「研究過程」及公開的「階段成果分享」。2023年以「新媒體」及「動作捕捉」跨域創作為主題,邀請國內外重要藝術家擔任「導師」,為30歲以下之青年藝術創作者提供專業學習、研究與實驗的孵育平台。
「動作捕捉」跨域主題,邀請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及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暨科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蔡遵弘擔任雙導師,透過經驗傳承、陪伴引導,實務研究方法及密切交流獲得趨勢資訊等,協助青年創作者開拓更具前瞻的藝術視野、思想與行動力。
紀錄片
成果分享會

2023/12/2(六)
地點
臺中國家歌劇院 角落沙龍時間
10:00-12:00 成果呈現暨分享交流出席
導 師|王柏偉、蔡遵弘
創 作 者|熊世翔(共同創作者:洪翊博)
創 作 者|張翔華(共同創作者:李翊甄、周家任、高環莊、陳仕原、趙亭婷)
回 應 人|吳孟軒(舞評人、舞蹈構作、表演研究者)
回 應 人|蔡奇宏(C-LAB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科技媒體實驗平台研發企劃主任)
成員介紹
年度導師

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藝術總監
王柏偉
現為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台新藝術獎2020-2021觀察提名人。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理論、當代藝術史、文化與藝術社會學、藝術/科學/科技。與張錦惠合譯有Niklas Luhmann所著《愛情作為激情:論親密性的符碼化》(台北:五南)。更多關於導師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暨科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遵弘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暨科技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經歷包含: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暨在地實驗技術總監、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台北當代藝術館MIS工程師等。專業領域為電腦動畫、互動設計、擴增實境、虛擬實境與遊戲設計。更多關於導師
青年藝術家及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皇后與她的魔鏡》
想像 x 身體 x 動作捕捉
本次嘗試提取《白雪公主》中皇后對魔鏡的關係與當代人對 GPT 的提問形成對照,探討《白雪公主》中皇后的情感與內在動機。如同歌手使用音響、麥克風、混音軟體將自己的聲音轉化,舞者與演員能否也透過動作捕捉技術來創造新的觀演形式?這種觀演形式如何觸及實存身體與虛擬身體的關係?我們欲透過動作捕捉與虛擬引擎的技術來建構皇后內心投射,探討人在不可見的虛擬妄想與可見世界外表之中擺盪的現象與景觀。

1995年生,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曾就讀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熊世翔以漫遊者、都市幽靈之身分認同遊走人間,其作品形式不限於舞蹈、戲劇、行動、影像,擅長挖掘日常中的非日常現象並揉合成獨特的創作方法。作為一趟旅程的引路人帶領觀眾進入現象的深層景觀。
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創新媒體設計組。現為街舞舞者與自由工作者,「ㄎㄨㄢˊ」成員。創作以街舞結合科技藝術,亦有舞蹈影像以及音樂創作。
研究計畫《請允許我枯萎幾天》
以格林童話中《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做為發想,其探討外表和內在的對立及接受他人的重要性。作品重新詮釋了這個故事,野獸與公主將轉化為主角本體所分裂出的光明與黑暗面,是藏於主角內心深處的兩種自我,這種詮釋方式乃希望突顯了人類心靈中的陰暗面,即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和渴望。期望通過這次創作,探索如何結合虛擬形象、替身與真實舞者的存在,來詮釋角色的性格和情感間的拉扯與接納,為呈現此效果將動作捕捉技術應用於表演中,希望能創造出更加豐富和生動的表演效果。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將重新詮釋這個經典的童話,期望為觀眾帶來一個全新的表演體驗。
表演者將藉由動作捕捉技術、通過動作及身體語言來詮釋野獸的性格和內心世界,透過此技術應用,舞者不僅能以操縱野獸的替身存在,同時也可以即時轉換為其他虛擬角色甚至是物件,操控虛擬世界中的一切並與之互動,但仍然呈現出內、外無法牴觸卻又相互存在的特殊依存關係,因此動作捕捉的應用將是重新詮釋版《美女與野獸》演出中不可或缺且舉足輕重的關鍵技術。

現為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生,創作多以互動程式設計、AR、VR等形式為主,嘗試以自身角度對環境的觀察為切入,並結合動作捕捉、AR、VR、沉浸式投影等不同媒材進行創作。曾於「FUTURE VISION LAB 2021」擔任共同創作者,並參與在地實驗×山喊商行《出發吧!楊桃!》,擔任3D建模與動作捕捉技術執行,將持續嘗試透過作品與觀眾產生連結與對話,探索科技與藝術之間的可能性。
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創作類型多為遊戲、VR、插畫。作品通常建立於虛擬空間中,期許能不受任何時間、空間的限制進行創作。如今,虛實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持續致力於找到更多不同的互動方式,讓兩個世界產生新的火花。
近期參與項目包括「FUTURE VISION LAB 2021」 程式設計、「阿果拉AGORA虛擬線上概念美術館」展場製作、在地實驗×山喊商行《出發吧!楊桃!》 動作捕捉技術執行。
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主要專攻插畫、2D、3D遊戲和live2D模型製作。遊戲作品多以夢境及虛實之間,來討論存在意義。曾參與「FUTURE VISION LAB 2021」、影像工作營「Keep rolling 醒來拍MV!」,並在愛迪斯科技的「元宇宙虛擬偶像角色設計大賽」中獲得優選,同時入圍坎城青年創意競賽台灣代表隊。
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創作類型多為互動裝置。作品從人本身出發探討,利用互動裝置引起人們對於自身的思考,並藉由自身生活創作,將情緒、思想化作一個個互動作品,最終希望可以藉由互動裝置讓觀者從中看見自己。
曾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21「高雄雄厲害」《真的?Gender?》科技人聲音樂劇展演計畫視覺設計、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 X IPSA 流金裝置藝術2022 負責人。
畢業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主要著重於遊戲領域創作。作品以情感表達為基礎,專注於情感、個人經歷的探索,以戲劇性的方式呈現,引發觀眾對故事的興趣,傳達故事深層的意義。近期參與項目包括「FUTURE VISION LAB 2021」的角色設計、以及「FUTURE VISION LAB 2022」的場景設計,以及「阿果拉AGORA虛擬線上概念美術館」的展場建模。
現為自由舞者及編舞者,作品以當代舞蹈結合新媒體藝術形式為主,嘗試以舞蹈身體的視角切入數位藝術下身體展演的可能性,實驗以動作捕捉、3D掃描等技術作為媒介。現為安娜琪舞蹈劇場駐團藝術家,曾於壞鞋子舞蹈劇場擔任職業舞者,並曾參與2021年臺中國家歌劇院LAB X青年創作工作室。長期投入不同領域之合作,包括科技舞蹈、VR影像、當代馬戲、聲響藝術等。
甄選訊息
共同主辦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