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TSMC╳NTT+ 青年創作工作室—音像藝術

學習 x 實踐 x 專業交流
臺中國家歌劇院(簡稱歌劇院)專注於探索科技與表演藝術共創可能性,積極開展跨領域藝術之創新應用。自2020年起推動「LAB X 藝術跨域實驗平台」(簡稱「LAB X 計畫」),深化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協作關係,冀望面對數位時代快速變遷的浪潮中,為具有新視野創作者提供實驗機會,並積極串聯國內外跨領域的專業資源與師資,逐步建構人才培育的生態圈,攜手開創未來藝術的新面貌。
「青年創作工作室」(簡稱本計畫)旨在培育30歲以下青年創作者,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提供專注學習、探索及實驗的機會與支持,並在重視探索、研究與思辯的過程中,鼓勵創作者對計畫的實踐與驗證。2025年再度與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以「音像藝術」及「演算藝術」跨域創作為主題,「音像藝術」邀請Dimension Plus 超維度創意總監蔡宏賢擔任導師。歌劇院每年設定不同主題,激發新世代創作者想像力,面對挑戰相互撞擊,產生創作能量,透過國內外經驗交流、創作陪伴、實作研究等多元途徑,培養更具遠見的藝術視野、創作思維與實踐能力。
成果分享會

2025/11/22(六)
地點
臺中國家歌劇院 角落沙龍時間
14:00-16:00出席
導師、主持|蔡宏賢
創 作 者|何芯源、何書賢
創 作 者|李昀儒、雅妮
回 應 人|邱誌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
回 應 人|張暉明(新媒體藝術家)
成員介紹
年度導師

Dimension Plus 超維度創意總監、初未來創辦人
Dimension Plus 超維度創意總監、初未來創辦人、新媒體藝術工作者、製作人與策展人,致力於新媒體藝術創作、媒合、國際交流、教育及推廣。
曾任文化部「科技藝術實驗創新及輔導推動計畫」、「5G雲端運算美學平台」及國立臺灣美術館 「5G沉浸式科技應用實驗場域軟體技術開發與建置」計畫主持人 ,2024台北當代藝術館年度大展《你好,人類!Hello, Human!》、2022《文化部X桃園科技藝術節》及2017《桃園科技藝術節》、忠泰美術館《生生LIVES》、臺中國家歌劇院《光之曲幕》沉浸展及《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2016-2017《白晝之夜》策展人、2016《伊東豊雄的劇場夢》觀念建築展策展人。
更多關於導師
青年藝術家及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月偏蝕》
《月偏蝕》以太陽能板裝置作為光與聲音轉換的媒介,將光轉化為電流並生成聲響。光影以可見的形式佔據場域,改變觀眾對空間的身體感;聲音雖無形卻透過材質重塑對空間的感知,兩者以不同層次共同介入場域。
表演者在《月偏蝕》中作為祭司,執行一場儀式,與裝置相互牽引。這樣的儀式源自人類對於未知的想像:在過去,人以儀式作為技術,藉由祈禱或祭拜試圖回應自然的不可知;而在當代,未知想像的對象轉向技術。龐大又快速成長的技術系統超越了個體的掌握,既帶來依賴,也引發懼怕。技術生成新的規範,反過來形塑人的感知,《月偏蝕》以儀式作為一種表演方式,展現人與技術之間的互動與拉扯。
何書賢(左)、何芯源(右)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在藝術創作上,對製作聲音裝置感興趣,並對極簡線條與造型著迷。作品主要以機械裝置、聲音裝置及音像為主要表現形式,透過不斷實驗與探索,尋求相異物件間的互動,創造出獨特的動態與聲響,探索聲音在空間中的表現方式,嘗試重新定義空間與物件之間的關係。
相關經歷:
2022 FUTURE VISION LAB 「沉浸式影音工作坊—北藝大新媒系X實踐媒傳系聯合成果呈現」《溺日》2D影像視覺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人造星系」《日環蝕》動力裝置設計、程式設計及現場演出
2023 第18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人造星系」《日環蝕》動力裝置設計、程式設計
2024 赫爾辛基音像藝術節「OFF THE WALL」《一為全》創作者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大學時期創作多專注於處理內在狀態之於空間與聲響的轉換,作品形式多以機械動力、空間裝置與聲響結合進行發展。目前專注於思考空間與聲音媒材樣態的相互關係,盼能通過理性並具有結構性的方式,創造出獨特的聲場體驗與空間美學。
相關經歷: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人造星系」《日環蝕》動力裝置設計、聲音設計
2023 第18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人造星系」《日環蝕》動力裝置設計、聲音設計
2024-2025 第5屆C-LAB臺灣聲響實驗室X法國IRCAM工作坊《沉》創作者
研究計畫《暗場迴圈》
黑暗中,音樂震盪爆發的多巴胺,閃爍的燈光劃過舞池。沒有規範、沒有審視,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渴望的模樣。
《暗場迴圈》以銳舞場景作為鋼骨,搭建成一個互動展演實驗,邀請觀眾跟著「派對常客」踏入這場被鏡頭凝視的派對。舞池裡每一道炙熱的視線、每一個溶解於節拍中的身影,都將被鏡頭即時捕捉、轉化、投射,震盪於音像之間。
然而,狂舞究竟是一種掙脫,還是一種複製?在這場由「凝視」、「鏡頭」、「展演」構成的多向迴圈裡,每一個「解放」的瞬間,是真實,還是內心的虛象?
雅妮(左)、李昀儒(右)心理學背景的跨領域創作者、表演者。喜歡以身體為媒材,雜揉視覺、聲音等方式創作,試圖讓自己成為感官與故事的通道。目前專注「數位觀看」與「身體」之間的權力關係。
相關經歷:
2024 米倉劇場「禾新計畫」《數據靈魂》概念與表演發展
2022 《人模人樣》系列線上展演創作、直播串流技術統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委託創作)
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DJ,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組。喜歡以Underground派對作為創作形式,探討關於「人」的七情六慾。音樂創作的議題著重於社會的各種「框架」對人帶來的影響。
相關經歷:
2024 米倉劇場「禾新計畫」《數據靈魂》聲音統籌
2024 來雲門搖滾—張以磬XOphelia ft. BZARCO《SIREN》共同創作
2024 林映辰創作計畫階段性發表《感知的基質:感性的測量》共同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