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間》:跨越虛擬與現實的沉浸式XR劇場體驗

文:創意開發/托馬斯.阿祖格(Tomas Azoug)

《之間》是由郭文泰(Craig Quintero)和菲比.格林伯格(Phoebe Greenberg)共同創作的沉浸式XR劇場體驗,是一種多人互動且高度個人化的體驗,讓觀眾深入探索基因操作和複製技術的影響。

這種擴展實境劇場(XRT: Extended Reality Theatre)將虛擬環境疊加於真實演員和物件上,讓觀眾能夠即時跟演員和場景進行互動,創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之間》的開發過程是一場在敘事與技術領域驗證假設的探索之旅。其中一個關鍵挑戰是確保每場演出能夠容納多名觀眾,同時維持沉浸感。我們在初期的研發階段建立了一個「實驗室」,透過觀眾回饋不斷調整方案,以確保我們的敘事與技術選擇能有效支撐核心主題:「現實和虛擬的交錯」,以及「踏入電影」的感受。

我們成功解決了幾個主要挑戰,以滿足這些期待:

  • 觀眾在虛擬世界中的化身:透過即時生成的虛擬化身,每位參與者能夠看到自己與其他觀眾的互動式數位形象。

  • 將觀眾整合進場景:我們開發了一個穩健的多人系統,以同步觀眾與虛擬元素的互動。

  • 個人與集體體驗的流暢轉換:設計了一種能夠在個人沉浸與集體參與之間無縫切換的敘事體驗,確保故事連貫性。

劇場與 XR 的融合

《之間》最引人入勝的特點之一是它將劇場與擴增現實技術結合。郭文泰和菲比皆深耕劇場,他們在本製作中探索了如何讓沉浸式技術服務於戲劇作品,而非單純將戲劇搬進 VR。他們重新詮釋並改變 XR 的規則,打造了一種真正的劇場體驗,同時仍然忠於現場演出的原則。即時互動、觀眾化身以及敘事結構的整合,皆是為了服務於劇場願景——讓「臨場感」、「故事敘述」和「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始終位於核心。

技術解決方案

借鑒過去《恐怖虛擬實境The Horrifically Real Virtuality》(2018)等專案的經驗,我們為《之間》開發並完善了一條先進的技術流程,其中幾項最重要的技術突破包括:

  • 最先進的動作捕捉系統:我們導入精準的動作捕捉技術,能夠即時將現場演員的動作、手勢、表情和對話映射到虛擬角色上。確保演員與觀眾的空間對位精確,是維持沉浸感的關鍵。

  • 多人同步技術:設計了一個能夠無縫切換個人與集體互動的系統,確保空間定位、虛擬化身互動以及場景變換能夠精確同步。

  • 多元內容渲染技術:體驗融合了多種渲染方式,包括:

    • 即時遊戲引擎渲染(Unity3D 與 Unreal Engine)

    • 預先渲染的影片片段

    • 360° 影片內容

    • 透過穿透(Passthrough)增強的擴增實境(AR)元素:這種多樣化的內容形式,讓主角演員能夠在不同媒介中「再現」,強化了「元角色」(meta-character)的概念,使其同時存在於體驗的多個維度中。

  • 體驗管理者可控的互動元素:為了讓每場演出更具個人化,系統允許體驗管理者監測每位觀眾的行為,並根據他們的好奇心與反應觸發特定互動,提升參與感。

  • Synapse 平台整合:我們的專有控制平台 Synapse 在此專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負責自動化管理各種技術模組,確保演出過程的流暢執行與即時回應。

定義 XR 劇場的未來

《之間》代表著沉浸式「現場娛樂」的一大進步。透過將敘事劇場與最前沿的 XR 技術結合,PHI 工作室、河床劇團以及 歐納西斯文化為多人互動演出的未來奠定了新的標準。本專案所開發的創新技術,不僅拓展了沉浸式體驗的可能性,也為未來的劇場與XR作品開啟了新的藝術與技術語言,前所未有地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線。


編劇暨導演/郭文泰,河床劇團藝術總監,已執導超過50部原創意象劇場作品,包括在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韓國亞洲文化殿堂、新加坡濱海劇院和法國穆浮塔劇院等地演出。他也是位雕塑家和裝置藝術家,曾在臺北、上海及威尼斯等地展出。他的虛擬實境作品於威尼斯影展首映,並榮獲盧森堡城市電影節與加拿大新影像影展最佳全景獎,以及高雄電影節最佳VR360獎。曾獲選為美國傅爾布萊特計劃資深學者,現為美國格林奈爾學院劇場、舞蹈和表演研究系教授。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學生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