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限可能的舞蹈—接觸即興:不論有沒有舞蹈經驗都可以在場上自由玩

文/桂尚琳(赭月製作團長)

接觸即興是什麼?

「接觸即興」起源於1970年代美國,由Steve Paxton所開創,藉由與其他舞伴拋接彼此身體的重量、碰觸、流動,舞者得以在其中不斷探索、覺察自己的身體,並在下一次與他者接觸時實驗、嘗試不同的互動方法。

接觸即興演變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性的舞蹈社群,以「jam」(即興)的方式出沒在全球各地的舞蹈社群中,特色之一是對接觸即興素人或是擁有多年經驗的人採取同樣開放及歡迎的態度。每一場jam會因為當下的時空,和所有參與者不同的個性及身體素質,長出專屬於那場jam的樣貌。

對於不熟悉這種舞蹈流派的人來說,接觸即興的先鋒之一Nancy Stark Smith建議大家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揉合摔跤、衝浪、武術、吉魯巴、各種舞蹈及運動,從極度靜態到非常動態,動能範圍很廣泛的舞蹈方式。」

筆者從2019年開始參與余彥芳在臺北帶領的接觸即興工作坊—默默工作坊,以自身經驗來介紹接觸即興的話,會這樣說:「這是一種讓人拋去頭腦、語言,以及文明世界為你戴上的面具,用最真實的自己和他人互動的一種舞蹈方式。每個人都可以跳,任何舞動方式都會被接受。」

 

在彥芳的課堂中你會體驗到什麼?

以默默工作坊的課程安排來說,一堂三小時的課程,晚上7點開始,排練教室6:45分就會開啟。課程大致上會以下列的架構來進行:

  1. 抵達(Arrival
  2. 狀態檢視(Check-in
  3. 練習、討論、即興(Practices/Discussion/Jam
  4. 收穫、結尾討論(Harvest/Debrief

【抵達(Arrival)】

這個概念是接觸即興練習很重要的一個前置步驟。以默默工作坊為例,課程表定7點開始,教室15分鐘前就會開啟,讓成員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行程自由安排抵達的時間。放下包包、上廁所、裝水、在黑膠地板上伸展、休息、遊走,做任何自己身體需要的事情。7點以前你的人生中發生的種種事件,可以在黑膠地板上來到一個放鬆與暫停,準備接下來要和另外一群人一起共度三個小時的即興時光。抵達的概念可以是開始上課前的這十五分鐘,或是可以延伸到從你腦中意識到要來上這堂課,而你開始準備的那個時間點。那是一個意識上的抵達過程,而身體來到現場,則是肉身的抵達。

 

【狀態檢視(Check-in )】

大約在75分的時候,彥芳會請成員在地板上坐起來圍成一個圈,每個人輪流,先說自己的名字,讓其他人重複一遍,接著分享一下今天的身體狀況跟能量狀況,有沒有什麼是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間,別人跟你共舞時需要注意的事情。偶爾彥芳會請大家額外分享一件事情,可能是「最近最在意的事」、「你怎麼來到這裡的」或是「你晚餐吃什麼」。這個Check-in主要目的是要讓與會成員,以及課程的老師/主持人/主理人彥芳感受一下大家今天的狀態,需不需要調整她備課好的練習內容。

 

【練習、討論、即興(Practices/Discussion/Jam)】

這個環節就是課程內容的核心了。彥芳總是會先準備好自己今天想帶領的練習,但隨時可能根據Check-in時大家的分享而調整練習內容。這個練習的環節在默默工作坊長期課中,初期會有比較多身體協調練習、結構與承重的訣竅、自己的身體與地板的關係等基本功。後期當成員之間的默契已經建立,也比較習慣身體碰觸這件事之後,就會有更多身體重量承接與放置,更加流動,速度更快,融合更多動態的練習。每個練習結束之後,彥芳都會讓同組練習的夥伴互相交流一下,再帶到全班一起的交流,討論看看碰到的困難點,或是靈光閃現的瞬間。有的時候當彥芳覺得時機適合,或成員準備好了,也會開放讓大家自由jam,成員們就可以藉機運用剛剛練習的內容,或加入當下開展出的身體質地來共舞。

 

【收穫、結尾討論(Harvest/Debrief)】

課程來到最後5分鐘的時候,彥芳會再度邀請大家來到一個坐著的圈圈,聊聊今天課程中的感受、收穫、疑惑,或任何想分享的事情。這個反思在接觸即興的架構中非常重要,因為它給予了你機會將剛剛身體感知到的能量,餵養給大腦,於是你可以一點一點意識到自己在剛剛的過程中做了什麼,好好為一趟自我覺察的旅程收尾。

以上是對接觸即興,以及彥芳帶領的接觸即興練習課程快速的介紹,許多奧妙之處是唯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的。在過程中,你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特質、成長經歷、還有身體使用的歷史,這些東西必然影響你跳出來的接觸即興是什麼質地。而這個質地不會永遠一樣,它會不斷在你與他人的接觸即興中持續進化,也會在你的人生中透過與他人互動持續進化。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學生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