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一切如戲》的戀人們─皮樂默思與席絲比的後代們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中提出皮樂默思與席絲比(Pyramus and Thisby)是世上第一對愛侶,是後世所有愛情故事的始祖,不論是存在於歷史或野史,文學或戲劇,那些一一被提出的戀人們的故事,你知道的有多少呢?❞

 

 

戀人們小百科-皮樂默思與席絲比的後代們 

文|吳岳霖

1皮樂默思席絲比Pyramus and Thisby

皮樂默思和席絲比來自希臘愛情神話,較早的版本是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於西元8年完成的《變形記》(Metamorphoseon libri)。青梅竹馬皮樂默思和席絲比的愛情,不受相互仇視的雙方父母祝福,而決定私奔。私奔,卻往往是場悲劇。皮樂默思誤以為等候的席絲比已入獅子之口,用隨身攜帶的劍刺死自己。此時,血濺到桑椹,被染成深紅色。躲藏他處的席絲比見此慘狀,決定隨皮樂默思赴冥界。他們的故事感動眾神,決定讓桑椹永遠深紅,來紀念兩人的愛情。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的部分情節多被認為汲取自此神話。

 

2、亞當和夏娃(Adam and Eve

據《聖經‧創世記》記載,亞當為耶和華按照神的形象創造出的第一個人,其希伯來語「אָדָם」即為「人/人類」一詞。耶和華並用亞當的一條肋骨造了一名女人夏娃,成為他的伴,並將兩人安置於伊甸園。後來,夏娃受蛇的哄誘,與亞當偷食善惡樹(Tree of Knowledge)的「禁果」而被耶和華逐出伊甸園,成為眾生之母。同時,偷食禁果也作為人類原罪的開端。

 

3、羅密歐和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作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最知名劇作之一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男女主角,他們兩人來自敵對的兩個家族──蒙特鳩(Montague)與卡帕萊特(Capulet)。只是,愛情總在錯誤的時刻與地點點燃;他們在卡帕萊特家族的化妝舞會裡天雷勾動地火,不顧一切地陷入熱戀。最著名的場景是,羅密歐和茱麗葉在陽台上下互述情衷、發誓相愛。最後,在命運的捉弄下,兩人的私奔計畫出錯,導致羅密歐誤以為茱麗葉已死而自殺,而茱麗葉醒來後發現羅密歐已成冰冷屍體,也相繼自盡。愛情雖是悲劇,卻意外帶來兩個家族的和解。

 

4、奧塞羅和黛絲德蒙娜(Othello and Desdemona

「忌妒」與「猜疑」在莎士比亞的《奧賽羅》(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裡,逐步毀壞了奧賽羅與黛絲德蒙娜的婚姻。奧賽羅是威尼斯公國的將軍,卻因摩爾人/黑人的身分而無法與元老的女兒黛絲德蒙娜結為連理。但,命運總讓人難以捉摸。兩人的私訂終身,反因手下伊阿古(Iago)的告密而促成婚事;卻又在伊阿古的挑撥與設計下,讓奧賽羅信以為真,在憤怒中掐死黛絲德蒙娜。真相的隨即揭曉,讓奧賽羅在悔恨裡自刎殉情。

 

5、狄朵和埃涅阿斯(Dido and Aeneas

 巴洛克時期英國作曲家普賽爾(Purcell)的三幕歌劇《狄朵與埃涅阿斯》,取材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的史詩《埃涅阿斯記》(Aeneid),是北非迦太基女王狄朵、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情歌與悲劇。埃涅阿斯在女巫的惡意欺騙裡,離開迦太基去完成一項使命,導致狄朵誤以為他背叛自己,便自焚身亡。狄朵的生命絕唱《當我躺在塵土之下時》(When I am laid in earth),是著名的「哀歌」(Elegie)。

 

6、但丁和畢翠絲(Dante and Beatrice

誕生於佛羅倫斯(Florence)的但丁,在舞會裡被當時八歲的畢翠絲深深吸引,便將她化為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形象,其曠世巨作《神曲》(La Divina Commedia)中的仙女,即以畢翠絲為原形。有意思的是,但丁對畢翠絲僅是單向的愛戀、與理想的寄託──兩人的第二次見面在九年後,且僅有簡短問候,便不再有任何接觸,也各自有婚戀對象。後來,但丁曾為早夭的畢翠絲寫成詩集《新生》,道出未逝去的愛、與心中的惋惜。

 

7、阿貝沙龍和耶特莉(Absalom and Eteri

阿貝沙龍和耶特莉來自喬治亞歌劇《阿貝沙龍和耶特莉》(Abesalom da Eteri),其融合民間歌曲與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主題。故事描寫愛情與命運的錯綜巧合,又無法圓滿。身為王子的阿貝沙龍被出身貧賤的耶特莉深深吸引,兩人萌生的愛意卻被侍從汙濁的忌妒與邪惡所染,導致耶特莉獲不治之症的詛咒,必須接受侍從的約束。阿貝沙龍難以承受分離的苦痛而逐漸衰弱,最後,雖再次見到耶特莉,仍死在她的懷裡,而耶特莉也隨著他的死亡自盡。

 

8、蕭伯納和帕特里克‧坎貝爾(Bernard Shaw and Patrick Campbell

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Dublin)的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因戲劇創作而成名,一生完成超過六十部作品,擅以黑色幽默來揭露社會問題,並於192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賣花女》(Pygmalion)是蕭伯納改編數、流通率最高的作品之一,而英國女演員帕特里克‧坎貝爾(Patrick Campbell)曾扮演賣花女伊萊莎‧杜立德(Eliza Doolittle),獲得好評。已婚的她,後來與蕭伯納通信多年。

 

 9、普希金和娜塔莉亞(Pushkin and Natalie

被譽為「俄國詩壇的太陽」的普希金(Pushkin),在他短暫的三十七年歲月裡留下多首情詩,卻直到三十多歲時才與娜塔莉亞走進婚姻。娜塔莉亞是俄國上流社會的第一美人,連沙皇尼古拉一世也為她傾心。但,他們的婚姻在開始似乎已有悲劇的徵兆──他們互換戒指時,指環不小心滑落,蠟燭也熄滅。後來,普希金和娜塔莉亞相異的價值觀,與眾多的追求者,讓普希金難忍妒意向娜塔莉亞的追求者法裔貴族喬治‧丹特斯(Georges d'Anthès)提出挑戰,生命便終於他的子彈之下。

 

10、葉賽寧和伊莎朵拉‧鄧肯(Esenin and Isadora Duncan

玩世不恭、放蕩不羈的俄國詩人葉賽寧,成名甚早。1921年,四十二歲的舞蹈家伊莎朵拉‧鄧肯從美國投奔她心目中的精神聖地莫斯科,便與二十七歲的葉賽寧相戀,隨即結婚。但,兩人的婚姻只維持不到短短兩年。葉賽寧在出版詩集《莫斯科酒館之音》、組詩《波斯抒情》、長詩《安娜·斯涅金娜》與詩集《蘇維埃俄羅斯》等作後,受政治壓迫、精神折磨,年僅三十歲便自縊。鄧肯則在幾年後於法國尼斯(Nice)因長圍巾脫落被汽車車輪絞住,頸骨骨折身亡。

 

11、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

邦妮‧派克(Bonnie Parker)和克萊德‧巴羅(Clyde Barrow)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鴛鴦大盜。兩人在朋友家中一見鍾情後,便成為夥伴於美國中部犯下多起搶案。在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的1930年代,曾有人認為他們是現代社會裡的羅賓漢。1934523日,兩人被警方設伏擊斃。邦妮和克萊德的故事於1967年拍攝成電影《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並獲多項奧斯卡提名。

 

12、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John Lennon and Yoko Ono

英國搖滾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的創始團員約翰‧藍儂(John Winston Lennon)與日本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於1969年的再婚,是世界樂壇的傳奇──正、負評交雜。蜜月期間,兩人發起「床上和平運動」,並錄製〈Give Peace a Chance〉,也將這段過程寫成了〈The Ballad of John and Yoko〉。約翰‧藍儂後期音樂對和平運動、女權的宣示,被認為與洋子的啟發有關。1984年,兩人合作發行第五張專輯《Double Fantasy》的三週後,約翰‧藍儂在紐約自家門口被狂熱歌迷槍殺。

 

13、黛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Lady Diana and Prince Charles

黛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為英國王儲、威爾斯親王查爾斯(HRH Prince Charles, The Prince of Wales)的第一任妻子,亦是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和哈利王子(HRH Prince Henry of Wales)的親生母親。作為英國王室的明星,黛安娜王妃常遭「狗仔隊」貼身追訪,更多有與王室家人不合之傳聞。同時,查爾斯王子(現為王儲)與舊情人卡蜜拉(Camilla Parker Bowles,現為查爾斯王儲的第二任妻子)藕斷絲連,導致兩人分居(1992)、離婚(1996),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19978月,黛安娜王妃在「狗仔隊」的追蹤下,喪生於車禍,並爆出政治謀殺、記者倫理等議題。

 

14、梅耶荷德和季娜伊達‧萊赫(Meyerhold and Zinaida Raikh

梅耶荷德為著名俄國導演,曾應另一俄國名導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ergeyevich Alexeyev)邀請回莫斯科主持戲劇實驗演出,並於1913年以《論戲劇》提出與寫實主義戲劇分庭抗禮的「假定性戲劇理論」。其妻季娜伊達‧萊赫在婚後一直是梅耶荷德劇院的主要演員。曾有一說,梅耶荷德於1940年被史達林(Iosif Vissarionovich Dzhugashvili)處決,與當年史達林批評萊赫主演的《茶花女》而造成的回擊與衝突有所關聯。

 

15、安東尼和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

從歷史取材的《安東尼和克麗奧佩托拉》(Antony and Cleopatra),是莎士比亞筆下著名的悲劇。羅馬帝國三大領袖之一的安東尼沉醉於埃及女王克麗奧佩托拉的溫柔鄉,拋家棄子、也耽誤國事,最後在戰敗的逃亡中自刎而亡。在另一位羅馬領袖屋大維(Gaius Octavius Thurinus)的相逼下,總被認為愛慕虛榮又矯揉造作的克麗奧佩托拉,於政治、愛情的糾纏與脅迫裡,選擇以劇毒小蛇自螫而死,徇情也殉國。

 

16、莎士比亞和他的十四行詩裡的黑女士(Shakespeare and the Dark Lady of his Sonnets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前126首是獻給一位年輕男性,他稱他為「my lovely boy」;從第127首到第152首則寫給一位女士,莎士比亞稱之為黑女士(Dark Lady)。寫給女性的詩被視為情詩總理所當然,但令後世啟疑竇且不斷追問的是:《十四行詩》絕大部分都是寫給這位男士的,難道僅是稱讚他的貌美與歌頌兩人的友誼嗎?這也讓莎士比亞的性向充滿想像和臆測。

 

17、大拇指湯姆和拇指姑娘(Tom Thumb and Thumbelina

大拇指湯姆與拇指姑娘皆為童話故事人物,但兩人並不相識,且來自不同的國度、相異的童話──大拇指湯姆為德國格林兄弟(Jacob Ludwig Carl Grimm and Wilhelm Carl Grimm)的《格林童話》,而拇指姑娘則是丹麥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筆下的人物。兩人最大的共同點是:只有拇指大小,並且歷經一段冒險。兩個故事的結局是,大拇指湯姆回到原生家庭,而拇指姑娘則成為精靈王國的王后。

 

18、彼得‧柴可夫斯基和他的車夫(Peter Tchaikovsky and his coachman

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Peter Tchaikovsky),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逝世前兩個月才完成的《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為其代表作。柴可夫斯基有一段如災難的婚姻,只因對方的瘋狂追求而結為連理,成為他一輩子的夢靨──嘗試自殺、肺炎、精神崩潰。重度憂鬱的他,不只死因疑點重重,性取向也始終是個謎──柴可夫斯基的傳記作者、歷史學家普遍同意他是男同性戀。

 

19、浮士德和瑪格麗特(Faust and Margarita

浮士德(Faust)是歐洲中世紀的傳說人物,為追求知識與生命的意義而接受魔鬼的交易、出賣自己的靈魂,再活一次人生。不少文學作品以此故事為藍本改編,如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浮士德博士的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浮士德》、古諾(Charles-François Gounod)歌劇《浮士德》等。曾化為黑狗出現在浮士德身邊的魔鬼梅菲斯(Mephistopheles),協助回春後的浮士德追求天真無邪的少女瑪格麗特。但,戀愛中的瑪格麗特卻在陰錯陽差下全家破滅,最後神經錯亂殺死親生小孩,死於獄中。浮士德也因此有所頓悟,走向第二段人生的另一階段。

 

20、太空犬貝爾卡和史特列卡(Belka and Strelka

貝爾卡和史特列卡原本是流浪犬(混種梗犬),被當時蘇聯太空署選中並受訓成「太空犬」,替人類登上太空探路。蘇聯在1950年至1960年間,屢送狗上太空卻履次失敗,而貝爾卡和史特列卡是首次活著回來的太空犬。史特列卡後來生下的其中一隻小狗Pushinka更成為冷戰時期的和平使者,送給了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孩子們,扮演美蘇和解過程的重要角色。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學生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