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孤獨者書店—老屋、老書與老家具的久別重逢

文|賴韋廷 攝影|林峻永

故事一直都在,只是等待著被重新訴說。臺中的「富興工廠1962」藉由文創重生,關閉3年的「給孤獨者」書店也因進駐而得以再次開張。無須重塑沉浸氛圍,老屋老書的底蘊,即是不加雕飾的人文況味,吸引人們前來,一同續寫未完的故事。

轉進繁忙的臺中後火車站巷弄,揮別大街上的熙熙攘攘,與一座靜僻、明亮而不失暖意的老屋相遇。這棟超過一甲子的建築物,就是成立於2021年,近來備受矚目的文創據點「富興工廠1962」。


曾偉民,「給孤獨者」書店店長
來自高雄,畢業於設計相關科系。希望書店能作為通道,連結起世界,以文字為舟,與他者共乘。

 

靜巷裡別有洞天 工廠轉身成文創園地

「富興工廠1962」前身為臺灣本土化妝品牌「盛香堂」首間製造工廠,經營團隊慧眼識珠,保留馬背簷、立面、鐵窗,以及實驗桌、貨梯等具有歲月痕跡的建築元素與物件,善用時光質地傳遞故事性的氛圍。走進工廠,耐人尋味的是與老屋投契的數個生活品牌,以最舒適的姿態棲居在此,位於3樓的二手書店「給孤獨者」即為佳例。

行過迴廊,來到半開放的樓中樓空間,有種誤闖了某人書房的錯覺。飽歷世事的二手書與老家具在此融洽共處,互為襯托,形成既素樸又精巧的美感與溫度,引人深入這個如家一般的巢穴,自在尋個舒適角落,觸摸有溫度的老家具,或是拿起想翻閱的書。

「給孤獨者」原位於審計新村,有著讓二手書與老家具相得益彰的空間美感,店長曾偉民能寫擅編、強烈的文人氣質魅力,凝聚一群書迷,曾被媒體喻為「審計368新創聚落裡,詢問度最高的小書店」。

圖說

富興工廠1962前身為臺灣首間化妝品「盛香堂」工廠,具有歲月痕跡的建築元素與物件,傳遞故事性的氛圍。

圖說

給孤獨者二手書店內,飽歷世事的二手書與老家具融洽共處,互為襯托,形成既素樸又精巧的美感與溫度。

重新開張 老書、老物與老屋的最美相遇

然而3年前,偉民因家人患病,又逢租約到期,便順勢收掉書店。此後他輾轉嘗試百貨業務、書店企劃、兒童口語表達等數份職務,皆不如意。「沒想過還有機會再開店。」2022年,偉民的老朋友──古物店「忠信民藝」的店主鄭心佩得知他失業中,便提及在「富興工廠1962」承租了一處空間:「你要不要來幫忙經營?」

偉民當天便前往「富興工廠1962」,看著空蕩的場域,腦中便有了畫面,他下定決心,要在這裡重啟「給孤獨者」。第二次經營書店,由於與民藝業者合作,偉民得以徹底落實過去的陳列美學,經營模式也更靈活,書與老家具不但複合展示,家具還可以租借外拍,客人想看書也能把樓上家具展示間當成閱讀空間,帶書上樓看到飽。

過去的歷練也成為一大助力。以前偉民必須造訪臺灣各處尋書、蒐集,如今老客人得知書店重新開張,紛紛寄來舊書,供他篩選,成為可靠的進書管道。開書店、擔任書店企劃的經驗,讓他知道選書不能限於個人品味,因此店裡選書以文史哲為主,但增添許多社會科學類書籍,書本數量也從過去的200300本,大幅擴充到1,5002,000本。

對抗遺忘 重現且展示老事物的美好

重新開店之後,偉民確立了「給孤獨者」的重要價值觀。「以前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把書賣掉,寧願調低訂價。」他自我反省,初次開店時擔憂經驗不夠,訂不出「客觀價」,於是選了書卻不夠信任書,反而給出一個無法反映書本價值的價格,又為了書是否賣得掉而患得患失。

沉潛3年後,偉民終於了解自己的盲點。現在他不再質疑自己訂的書價,在店內最顯眼的地方甚至放著幾本不打算售出,認定為無價之寶的書。

如今永續浪潮襲來,重新盤點事物價值與存續,成為各產業熱門議題,書店也不例外。一般人多認為節省資源,書該朝向電子化,偉民卻認為「當書本變成了檔案,變得輕薄短小不占空間,也就等於容易被丟失。」在他眼中,書的價值,是展現實體出版品獨有的生命力。

例如運用翻頁的體感節奏,搭配頁面的留白、字數的遞增或遞減,藉此傳遞作者獨有的語感;又如藝術品圖冊,讓清晰地足以看見器物紋理、毛細孔的圖片占據最多版面,使讀者在吸收文字資訊之前,先被美感打動。

這些細節,在如今重視作者名氣、知識議題化的出版市場上早被遺忘,卻在數位化浪潮中重新顯現了書之為書的意義。「若要談精神的永續,二手書遠比新書來得有機會。」偉民堅定地說,強化存在感,吸引人們駐足、凝視,才是對抗遺忘最好的方式。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U23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