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化的品味——韓國音樂劇如何挑戰「西方至上」的美學模式?
文|Kim Varhola 照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2024 年對韓國原創音樂劇而言,是里程碑之年。2部新作《瑪麗.居禮》和《也許是美好結局》寫下紀錄,成為首度進行英文版商業製作,並登上倫敦西區與紐約百老匯2大世界音樂劇重鎮的韓國作品。這不僅是韓國音樂劇的重大成就,也標誌著亞洲原創作品進軍國際的重要突破。
音樂劇《瑪麗.居禮》(Marie Curie)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在韓國皆獲高度評價,然而英文版在倫敦與紐約的回響卻呈現兩極。恰巧,2部作品在改編策略上也截然不同。倫敦版《瑪麗.居禮》忠實呈現原作文本與故事,卻未獲西方媒體青睞;反觀百老匯版《也許是美好結局》進行了改編,無論是否因此而致,在2024/2025百老匯演出季中成了大熱門,獲得6項東尼獎,其中包括最佳音樂劇獎。2部音樂劇在轉化為英文製作的過程中採取不同途徑,而這是否導致評論的落差,仍難斷言。更重要的是:亞洲音樂劇是否需要為了迎合西方品味而改變?
《瑪麗.居禮》2020 年首爾首演,並於 2021 年韓國音樂劇大獎中榮獲
最佳劇本、最佳音樂與最佳音樂劇等多項大獎。 ©LIVE Corp
《也許是美好結局》在韓國大獲好評, 2018 年榮獲多項韓國音樂劇獎,
陸續在亞洲各地累積廣泛迴響。 ©CJ ENM
是什麼讓韓國音樂劇夠「韓」?
研究過程中,我反覆思考的問題是:韓國音樂劇之所以「韓」的關鍵是什麼?90 年代以來,西方音樂劇大量輸入亞洲,其美學規範與期待,深刻影響亞洲對音樂劇樣貌的想像。西方學者廣泛撰述美國音樂劇的美學基礎,指出它融合了美國本土的表演風格與19世紀末在地流通的英國與歐陸戲劇娛樂形式,正是這些具特定時空性的美學構成了美國音樂劇「美式」的核心。若美國音樂劇誕生自在地美學元素,其他國家的音樂劇是否也能依此邏輯發展?而韓國音樂劇又是由哪些「韓國元素」所構成?
我試圖辨識韓國音樂劇中獨具的「韓國性」時,發現幾項反覆出現的敘事特徵:如奇幻色彩濃厚的背景設定、虛構角色與歷史人物的並置、自然取材的意象、帶有說教意味、試圖寓教於樂的段落,以及對歷史人物的紀念。此外,情感的高度渲染、刻意喚起觀眾強烈同理心的手法,以及「孝道」的呈現也極為常見──即便在韓國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這項美德仍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這些元素並非為韓國獨有,也非亞洲專屬。然而,當我們將其中若干特徵和《瑪麗.居禮》與《也許是美好結局》的西方改編版本加以對照,便能找到值得深思之處。
《瑪麗.居禮》韓式煽情敘事
《瑪麗.居禮》是一部傳記音樂劇,講述科學先驅瑪麗.居禮從家鄉波蘭赴巴黎大學求學並展開研究的歷程。該劇於 2020 年在首爾首演,並於 2021 年韓國音樂劇大獎中榮獲最佳劇本、最佳音樂與最佳音樂劇等多項大獎。此後,《瑪麗.居禮》逐步走向國際,曾於上海舉辦工作坊演出,在東京推出日文版,並於 2022 年受邀參與波蘭華沙的藝術節。2024 年夏季,該劇登上倫敦查令十字劇院正式演出。
儘管《瑪麗.居禮》在韓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廣受好評,其倫敦製作卻未能打動西方媒體,批評多集中於劇本本身。英國《衛報》指出,該劇「劇本與歌詞充斥陳腔濫調與煽情造作」(Arifa, 2024);Broadwayworld.com也直言:「這正是你想像中的那種作品,滿是庸俗剖白與誇張轉折。」(Marcolina, 2024)。面對這些評論,我們不禁要問:西方劇評者對亞洲敘事美學的理解究竟有多深?為何同一部作品能在一國獲得讚譽,卻在另一地遭到批評?從我對韓國音樂劇的觀察來看,評論中所謂的「煽情」、「庸俗」與「誇張轉折」,不過是韓國劇場慣用的強烈情感鋪陳。那麼,《瑪麗.居禮》真正受到批評的,是藝術品質的不足,還是它太「韓」?
韓國音樂劇《瑪麗.居禮》於英國演出,講述女科學家居禮夫人與其偉大發明背後的人性故事。 ©LIVE Corp
《也許是美好結局》訴說孝道美德
與《瑪麗.居禮》一樣,《也許是美好結局》自推出以來便在韓國大獲好評,曾於 2018 年榮獲多項韓國音樂劇獎,並陸續在中國與日本製作演出,在亞洲各地累積廣泛回響。劇情描繪2位擬人化機器人奧立佛與克萊兒,在尋找奧立佛主人詹姆斯的旅途中彼此相愛。2024 年秋季,《也許是美好結局》於紐約首演,成為首部獲得百老匯製作的韓國原創音樂劇。
百老匯版本在保留韓國原作核心精神的同時,也進行了幾項引人注目的改編。其中最顯著的變動,是新增角色──詹姆斯的親生兒子俊秀,並藉此重新詮釋奧立佛與詹姆斯之間的「父子」關係。在韓國版本中,奧立佛作為「兒子」、詹姆斯為「父親」,兩人之間建立起帶有孝道意涵的情感連結,即使最終因死亡分離,這份親情仍未被抹去。然而,百老匯版本透過俊秀這位疏離的親生兒子,讓奧立佛與詹姆斯的關係變得更為複雜。儘管兩人之間仍有真摯情誼,俊秀與父親的緊張關係也削弱了那段近乎理想化的孝道連結。
孝道在韓國社會被視為重要美德,其在舞台上也象徵著韓國身分認同的文化核心。而當百老匯版本刻意淡化這層關係時,我們不禁要問:為了迎合百老匯的美學品味而犧牲了「韓國性」,究竟代價是什麼?
《也許是美好結局》百老匯版本改變原作的親子關係設定,進而帶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討論。 ©Matthew Murphy and Evan Zimmerman
跨越東西 開放的美學視野
韓國音樂劇是否應為了西進而調整,難有定論,但可以確信:品味是會改變的。觀眾的美感喜好本就有發展的可能,而這樣的發展,唯有在願意給陌生事物機會時,才有可能發生。
隨著《瑪麗.居禮》和《也許是美好結局》等亞洲原創音樂劇逐漸獲得進軍西方舞台的機會,我們也應自問:創作這些作品的目標是什麼?是否已準備好透過邀請觀眾嘗鮮,從而開啟對美學差異更為開放的態度?
Kim Varhola
韓國啟明大學戲劇與音樂劇教授,擁有逾30年表演藝術經歷,活躍於百老匯、學術與創作領域,現居首爾。
《也許是美好結局》榮獲2025年東尼獎10項提名,勇奪最佳音樂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劇本、最佳詞曲、最佳場景設計等6項大獎,同時還獲得6項Drama Desk Awards 的獎項。
參考資料
Arifa, A. "Marie Curie review – musical dash through the scientist's life leaves your head spinning," The Guardian, 10 Jun 2024. 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article/2024/jun/10/marie-curie-musical-review-charing-cross-theatre-london
de Bary, W. T. and Haboush, J. H. K., eds. The Rise of Neo-Confucianism in Kore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5.
Lee, A. "Inside 'Maybe Happy Ending,' the revolutionary robot musical that has Broadway audiences aglow." LA Times, 27 March 2025.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story/2025-03-27/maybe-happy-ending-broadway-musical-asia-revolutionary
Marcolina, C. "Review: Marie Curie, Charing Cross Theatre," Broadwayworld.com, 8 Jun 2024. https://www.broadwayworld.com/westend/article/Review-MARIE-CURIE-Charing-Cross-Theatre
Rosenlee, L. L. Confucianism and Women: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York.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