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音樂劇演員給新起之秀的心法
薛定洲:建立信心 勇於爭取
文|方元 攝影|陳書海 照片提供|薛定洲
從排練室匆匆趕來的薛定洲,不見幾天前自美返臺的疲累,時差是有的,但他已一頭投入新劇《囍宴》排練。對於這樣的奔波及半路出家緊急打磨音樂和舞蹈基底的過程並不言苦,「對於熱愛的事,都不是苦。」
33歲的薛定洲出身餐飲世家,高中讀的是餐飲科,可是他不喜歡,於是跑去玩樂團、當主唱,從中發現表演才是所愛,之後進入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接觸到各類表演形式,確定音樂劇為志業。
薛定洲,高雄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畢業,美國音樂與戲劇學院(AMDA)研習,定居紐約,曾參演《芝加哥》音樂劇,登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劇院舞台,是第一位在美國此劇目中演出的臺灣男演員。
半路出家 趕進度打磨音樂和舞蹈實力
薛定洲說:「音樂劇是綜合的表演藝術,融合音樂、舞蹈、戲劇,我都喜歡。」畢業後前往音樂劇的發源地美國紐約進修,進入美國音樂戲劇學院( The American Musical and Dramatic Academy, AMDA)學習音樂劇表演。
算起來,他是半路出家。同學都是自小學音樂、舞蹈,看到他們一舉腿就可以踢過頭,讓四肢不協調、律動感和柔軟度都不及格的他壓力很大,也曾被同學當面嘲笑。
幸好薛定洲很樂觀,「繼續做我想做的事,不管別人的眼光。」他苦練,現在腿也踢得上去了,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新起之秀」課程裡擔綱的就是舞蹈指導。
進美國音樂劇圈 風雪裡等待甄選
到美國,又是另一種困難。薛定洲靠2項本事過關:獨立與社交。
獨立,本就是負笈留學必備。至於社交能力,他舉例,有時飛到一個城市加入劇組,第一天就會見到一大群陌生人,要想辦法融入,要把自己「提」起來,學著美國人那樣明媚燦爛地道聲「Good morning!」直到開始工作後,才發現「做人」很多時候跟能力一樣重要,得「always be kind」。
真正讓他覺得辛苦的是甄選,因為全美的劇院總是在紐約最冷的時候集中在此辦甄選,並且要求現場報名。
薛定洲清晨4點起床,5、6點到會場外排隊,要和2、3百人搶名額,所有人就在零下的室外排隊等9點大樓開門,進去再等,可能等到下午才叫到號碼進場,表演1分鐘,回家等結果。
面對8成的失敗率,薛定洲承認:「一次次被拒絕,很容易打擊信心。但我在美國最大的收穫,就是未因被拒絕而否定自我價值。」
他天生樂觀,失敗了再來,就是一直往前衝。音樂劇《芝加哥》,就是第一次沒成功,隔2年再去叩關,終於成功站上舞台。
薛定洲(左二)於百老匯版權音樂劇《GYPSY》飾演Angie,在美國亞利桑那百老匯劇場演出。
給新起之秀的建議
正因為有這些經驗,薛定洲首次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新起之秀」舞蹈導師,便決心不談空洞的理論,「因為我不是從小學跳舞,所以我擅長引導不會跳舞的人,給他們自信。舞蹈不是只有執行動作,要發自內心地去表演。」
教學時,他的步驟是先教舞步,再套入場景設定。例如,「在演員化妝室」段落,前面第1、第2個8拍是化妝、聊天的動作;直到給出「5分鐘後開始演出」的通知指令,才啟動演員起身,展開肢體動作。薛定洲的教學為舞蹈帶入劇情及情境氛圍,讓學員理解動作背後的故事動機。
薛定洲常在演講中看到年輕人張著晶亮的眼睛,想知道他怎麼走到今天。薛定洲說:「我是一步一步慢慢走的人,所以我給的建議是,不要跟身邊的人比較,每個人有各自的前進速度。這也是我的座右銘。」打擊自信反而會使自己更糟。
他也建議學員勇於爭取。薛定洲說:「如果你真的想要一件事,就會為了這件事做很多的努力。」他主動請朋友協助詢問,最後爭取到音樂劇《媽媽咪呀》國際中文版的甄選機會。
勇往直前 向著目標前進
在臺灣期間忙碌時候的放鬆方式,就是和朋友小聚;如果在美國,他會去百老匯看表演,看著看著,他許下心願:希望有一天能成為《悲慘世界》的一員。《悲慘世界》是他接觸的第一部音樂劇,〈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是他學的第一首音樂劇歌曲,在紐約看的第一部音樂劇也是《悲慘世界》,當時受到撼動,讓他始終心嚮往之。
目標很大,但誰說不可能呢?薛定洲告訴音樂劇新起之秀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勇於爭取,他自己也是這樣向著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