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的100種解方

家務室不只是無包裝商店

文|賴韋廷 攝影|林峻永 照片提供|家務室

友善環境的初衷,源於關切故鄉土地。「家務室」由一群歷經社運洗禮的臺中青年,藉由創立品牌、開店讓環保理念走進人們的生活;時至今日,更要協助企業轉型,打造日常消費都能降低環境衝擊的永續生活圈。

「『家務室』其實不是一間店。」問起創店始末,創辦人之一的賀丞右開門見山破題。在外界看來,2017年於臺中大里開張的家務室,是臺灣第一間以友善環境為訴求的無包裝雜貨店。但他指出,家務室的本質,是以永續設計美好生活的企劃中心;而起點,則是2011年前後在臺中興起的搶救老宅社會運動。


賀丞右,家務室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有超過20年產品設計與品牌管理經驗,是循環經濟的理念推動與實踐者。
 

主打環保 化倡議為品牌

讀設計出身的賀丞右,在臺中長大、求學,卻直到旅居海外,才發現自己對故鄉一無所知。30歲後返鄉創立工作室,他想重新認識腳下的土地,為此關注老宅議題,參與社運。雖然最終無果,但因此集結夥伴,「我們想以更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理念。」為了突破倡議的侷限,他們鎖定環保訴求,在2016年以家務室品牌之名,從市集擺攤開始啟動改變的可能。

當時團隊觀察市面上已出現友善環境概念的產品,但有心購買者總要費心尋找、研究產品等,於是決定建立一個平台,為消費者過濾資訊、收集商品,讓大家就像在一般商店購物,只憑需求、喜好與價格來做選擇,而無需擔心商品成分。


家務室1.0空間由廢棄工廠以舊料再生,自然、減廢、惜物商品理念受到民眾認同。
 

打造裸賣商店 讓惜物成為生活美學

為了持續推動環保信念,家務室團隊承租大里的廢棄工廠,破釜沉舟地開店。「毫無開店經驗,卻要營運80坪的實體店,當然很慌,但機會難得,更要把品質做出來。」賀丞右深知,當時環保在臺灣尚無聲量,若期盼藉由開店讓概念走進人們的生活,店內就必須完整呈現友善環境在生活上的可行性與美感,才能令人心生嚮往。

為此,團隊耗費了整整14個月才讓家務室開張。店內建材多由原工廠舊料再生而來;就算使用新建材,餘料也務求再利用,將廢棄物減到最低。就連施作油漆,也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遮蔽膠帶,而是前往回收廠蒐集舊報紙取代之。

在既販賣雜貨,又可享用餐點的複合式空間裡,所有環節都散發著惜物巧思。不提供包裝的裸賣清潔劑、各式材質環保吸管、布衛生棉等,宛如精品地陳列在原色角鋼架上;擦手巾、抹布與店員所穿的工作服,均由二手衣裁剪縫製而成;餐廳使用友善耕種的在地當季農產,且多層次地運用食材,例如將水果釀成醋,剩料煮成果醬,果皮則製成酵素,作為店內洗劑。

開店後,家務室果然名聲遠揚,甚至外溢到環保圈外,喜愛生活美學的人們與媒體接連造訪。團隊也邀請許多達人,在店內分享友善環境如何落實在食衣住行等方面;同時前進校園推廣環保,例如提出「無痕畢旅」,與學生一同腦力激盪如何在旅行中減少垃圾等,家務室因此逐漸成為體驗與推廣友善環境的指標通路。


不提供包裝的裸賣清潔劑,民眾養成自備容器,用多少、買多少,不浪費。
 

2.0的轉型 為商家提供永續方案

2021年房東收回租約,家務室順勢搬遷到臺中市南區,坪數僅剩原來的四分之一;「舊址開幕時,家務室是全臺第一家無包裝商店;現在臺灣已有30幾間,我們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了。」

賀丞右形容,遷至新址,象徵著家務室進入2.0時代。新址仍延續家務室的裝潢原則,貨架、風扇、吊燈,甚至是地板,皆由舊址搬來,完全不使用新建材;更重要的是,在零廢棄、無包裝已成熱門詞彙的此時,具備豐富市場經驗的家務室,正適合為亟思永續之道的大小企業,提出更多永續商業的方案。

2020年起,家務室已陸續與臺中商家合作,例如與百年糕餅店推出無包裝月餅;和青年旅店攜手,於旅館內開出店中店,今年還要規劃落實友善環境概念的戶外酒吧。「臺中有龐大的商業基礎與工業聚落,勢必要面對永續浪潮對供應鏈的衝擊。」協助企業永續轉型,就能讓更多消費者無縫接軌永續生活,賀丞右強調家務室的目標不變,旨在打造永續生活圈,期許所有消費行為都能為環境帶來正向影響力。


與百年糕餅品牌合作中秋月餅禮盒,以可再利用的不銹鋼餐盒做最低限度的包材。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學生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