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音樂說一個鬼故事?——音樂總監櫻井弘二、導演鄭詠珊談《湖底之鬼》
文|賴韋廷 攝影|陳書海 照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明明是鬼故事,非但不陰森,還充滿人間溫情;明明整齣戲都讓觀眾置身黑暗之中,卻能讓人聽得情生意動,又哭又笑。今年5月即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開演的《湖底之鬼》究竟如何以音樂說好一個鬼故事、以聽覺征服戲迷?
《湖底之鬼》以音樂說故事,音樂與口白就是表演的唯一核心,舞台上的唯一視效就是極致的黑。攝影|顏銘毅
「沉浸式體驗 Immersive Experience」若是透過數位技術與多元舞台技巧,創造使用者的感官體驗,那通常意味著飽和的聲光效果。然而大道至簡,最極致的感官體驗,可能來自最純粹的效果,《湖底之鬼》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2022年於衛武營首演的《湖底之鬼》,有別於其他音樂劇,讓劇場內、舞台上都是一片漆黑,甚至發給觀眾眼罩,鼓勵大家用聽覺看戲。乍聞這些安排,不免懷疑,只聽聲音,就能明白劇情走向、人物情感與場景轉換,甚至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但網路上的一片好評,打破了疑慮:
「好看好聽到不行,今年看過最驚豔的演出!」
「過了兩年還是好想去現場看一次。」
《湖底之鬼》來自表演藝術圈具代表性的夫妻檔之一,作曲與音樂總監櫻井弘二(Koji Sakurai,以下簡稱Koji)以及導演鄭詠珊的聯手創作。
夫妻聯手推出首檔劇作
日本音樂人Koji曾是NHK音樂總監,來臺發展超過30年,中文說得極流利。他最初為張雨生、張惠妹與江蕙等知名流行音樂歌手編曲,繼而在劇場界大展身手,為《吻我吧娜娜》與《紅色薩拉邦》等具開創性的指標作品操刀音樂創作與編排;隨後又陸續擔綱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2017年臺北世大運等大型活動開幕式的音樂統籌,駕馭各類音樂元素的純熟功力,以及橫跨多界的創新視野,可見一斑。
鄭詠珊於錄音配唱與廣告配音有超過20年經驗,亦曾擔任舞者與音樂劇演員,擁有豐富的劇場前後台工作經驗。兩人在果陀劇團共事期間相識相戀,後來成為工作與生活上的最佳夥伴,鄭詠珊既是Koji的中文老師,也是他每一次音樂創作最稱職的作詞人,《湖底之鬼》則是最好的例子,充分顯示出兩人的特長,以及絕佳的合作默契。
櫻井弘二
音樂總監、作曲、編劇暨音場設計。1993年定居臺灣。作品橫跨流行音樂與表演藝術領域,擅長結合跨界素材之創作。作曲與編曲作品涵蓋了管絃樂、合唱曲、音樂劇、舞劇、電影配樂等類型。
鄭詠珊
劇場編導及演出製作。近期作品:2024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劇場《六部曲》創意整合、幕聲合唱團《水之絮語》合唱組曲歌詞創作、衛武營小時光《天河旅記—悲歡離愁》編導等。
為鬼故事增添人間情意
《湖底之鬼》原是2017年夏季推出的清唱劇,創作邀約來自喜愛《聊齋誌異》的臺大合唱團指揮連芳貝,提議以人聲來唱鬼故事,但Koji對《聊齋誌異》一無所知,鄭詠珊便每日為他讀幾個故事,直到聽到〈王六郎〉,兩人都覺得心裡浮現許多畫面。
「神明託夢,要村民代為接待遠道造訪的老友,這樣的鬼故事,是日本沒有的。」Koji打趣地說,故事裡還有喝酒的情節,相當吸引他。這個充滿人情味的鬼故事同時打動了個性溫暖好客,三不五時便會與好友把酒言歡的兩人,於是聯手填詞譜曲,完成了這齣30分鐘,百人合唱規模的清唱劇。
任務完成,但對於〈王六郎〉的想法還在滋長,兩人開始為故事擴展架構,鄭詠珊首度擔綱編劇與導演,增添女性角色與情節,讓故事更立體飽滿.成為90分鐘的劇場作品。就在這齣戲愈來愈具音樂劇規模,也排好演出檔期時,兩人發生了一次重要的爭執。
第一次彩排後,Koji愈想愈覺得不對勁,在午休時間索性對鄭詠珊提議,把排好的舞蹈、布景、演員的肢體動作等「通通刪掉」。「當下的心情就是: 『Are you sure?』簡直晴天霹靂。」鄭詠珊回憶,在道具、燈光等所有細節都大致底定的情況下,忽然喊停,修改大部分表演設定,等同一切從頭來過,她一度難以接受。
然而,「極簡呈現,這個方向也很令人心動。」最終她還是認同了Koji心中的新構想,兩人一一說服台前幕後的合作夥伴,聯手打造出新型態的音樂說故事劇場(Storytelling Concert)。
舞台上6位演員身著全黑戲服,只有聚光燈打在身上的時候,觀眾才能從戲服上的微小細節分辨角色。攝影|顏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