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音:有「偶」就不孤獨!

專訪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

文|韓艾婷 攝影|詹朝智 圖片提供|無獨有偶劇團

走進位於宜蘭縣五結鄉的「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時間與空間有了不一般的度量衡。繪製布景的、雕塑戲偶的、裁車服裝的……每位職人專注而堅定,打造出舞台上一個個虛實相映、卻真切觸動人心的世界。

「我覺得『偶戲』是人類很自然的狀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說,每個人在孩提時自然會拿著娃娃、玩具或任何小物件,擺弄出屬於人物角色的小小世界。雙親熱愛藝術,鄭嘉音從小就對舞台上的演出不陌生,小學六年級就看過「日本飛行船劇團」人偶劇。高中時,她觀賞了「法國香堤人偶劇場」演出,感受那不受語言台詞束縛,卻能讓想像力翩飛的意象情境,讓鄭嘉音立志要成為這樣的表演者。

 

打開一扇想像的窗

為了接近偶戲,大學時期她學習各種手工藝與表演課程:服裝打版、縫紉、拼布、手抄紙、編織、素描、京劇、布袋戲、京韻大鼓等等,還參加了蘭陵劇坊開辦的戲劇課程。爾後進入九歌兒童劇團工作5年,製作戲偶、搭架布景、操偶演出,滿懷熱情的她什麼都做,也在此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

做中學的模式還不夠,鄭嘉音決定前往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上偶戲研究所,除了各種技術知識的提升,更重新思考偶與人的關係。「我在美國念書的同時,劇團行政總監曾麗真已經在臺灣打點好劇團立案,就等我回來。」1999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正式成立,為臺灣的偶戲劇場展開新頁。


鄭嘉音與工作同仁討論戲偶的設計製作。

 

有「偶」就不孤獨

1999年,正是臺灣遭逢921大地震的時局,剛創團的鄭嘉音與曾麗真兩人常開著一台小車上山下海到偏鄉進行賑災演出。「無物不成偶」的創作觀點,拉近了觀眾與偶劇的距離;強調「人隨偶走」的演出心法,營造出「人」所不能為的詩意想像空間,人偶同台巧妙互動,為不同年齡層觀眾帶來時而驚嘆、時而感動的觀看經驗。

不同於過往戲劇多半採文本先行的慣例,10年前,劇團摸索出共創研發的工作模式:先決定演出題材,請藝術工作群組包含戲偶、服裝、燈光、舞台、音樂、編劇、演員等,由各自的角度嘗試提出以何種媒材來介入題目。鄭嘉音的美學思考是:「一旦文本已經完全寫固定了,屬於『偶』這個元素的語言就被限制;當『偶』變成只是做為角色演出故事,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削弱了。」

這樣的共創模式讓每齣作品的前製期拉長到一年半甚至兩年,但這是為確保「偶」是演出的必要元素,同時發揮群策群力所聚合的藝術能量,讓鄭嘉音所鍾情的劇場魅力持續延伸。


在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特色戲偶。

 

樂在其中的先行者

2013年,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立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園區內有戲偶展示館、專業製偶工廠、藝術家工作室、排練場、展演空間,是亞洲最具規模的當代偶戲創作基地,持續舉辦藝術交流推廣,在國際偶戲界頗富盛名。鄭嘉音與偶劇的緣分,從興趣出發、成為職業,進而打造專屬的產業圈,推動偶戲藝術的使命感更是多年來未曾放下。

走過23年,「無獨有偶」已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當代偶戲劇團,鄭嘉音說:「我從來沒有倦怠感,還有好多形式還沒玩過!」談到接下來的計畫──包括VR影片拍攝、3D列印於戲偶製作的應用,劇團首次與北藝大舞台動力實驗室合作舉辦《動力機械與偶戲》工作坊、以及明年初即將開辦的「偶戲職人學校」──她仍是雙眼發光。

「無獨有偶的作品從來都不能被定義,帶著創新實驗的精神,我們將掌握時代脈動繼續前進。」鄭嘉音如是說。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U23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