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世界裡編碼著當代的議題:從波默拉新作《童話與傳說》開啟性別意識之眼
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理事長、國立南投特殊教育學校學務主任 王柏元
法國鬼才編導波默拉的最新力作《童話與傳說》,透過一段段不連貫的短篇情境故事,描繪AI仿生機器人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不同樣貌。
「如果我對機器人有慾望,這是可恥的嗎?」
當一個AI機器人外觀被設計成具有性吸引力的時候,性別化的外觀也可能引起討論和爭議,例如我們如何去理解女性外觀的機器人遇到的性騷擾及歧視,又如何去仲裁騷擾者的心態和行為?當代社會對於多元獵奇的性癖其實並不罕見,舉凡虛擬人物、矽膠仿真人偶、獸迷/獸控等,經常觸發了我們去剖析關係與依戀的本質,而當人類社會中的AI機器人不再只是科技產物,而是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時,我們對於AI機器人的情感與性慾,便成為《童話與傳說》中深切的倫理哉問,繞著性產生的自在感、罪惡感或控制感,將是左右我們如何看待自我本質的一扇耳光,在面對AI機器人本質上的探究,也回扣了人類社會原先對於性別的運作模式,女性AI機器在社會中處於怎樣的處境?有資格為自己伸張權益嗎?透過波默拉的描繪,或許可以了解如何踩踏與跳離,似人非人的AI機器人在倫理界線中的灰色地帶。
「只因為不是每個男孩都能在陽剛氣質中獲得紅利。」
在男性的成長經驗中,我們有數不盡的原因可能被他人嘲笑「娘」,社會對於陽剛氣質的要求如同透明玻璃,難以覺察又牢固地存在,若是破碎了便不免有人要受傷了。也許多數男孩在陽剛氣質的規訓中長出了自我認同與價值,但如果不是每個男孩都能如此幸運呢?2023年是玫瑰少年葉永鋕逝世23週年,葉永鋕因著陰柔的性別氣質而遭到同學霸凌,不敢在下課時間去上廁所,在2000年4月20日(台灣亦將4月20日定為性別平等教育日),葉永鋕在上課時提前離開教室去上廁所,之後被發現臥倒血泊中,送醫後不治身亡,葉永鋕的故事在提醒著我們對於性別平等價值的重視時,亦成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史上最不捨也最凝聚人心的一段故事,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台灣仍不時可見因著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或性傾向而導致的霸凌事件。
蔡依林在歌曲〈玫瑰少年〉中唱道「你離開後,世界可改變」,在社會氛圍的建構中,每個人都是參與者,世界真的可以改變嗎?這個世界可以接住每位玫瑰少年了嗎?也許波默拉也會在《童話與傳說》裡以「男子漢訓練營」為題的故事中,讓我們開始有一些思考的方向。
人們彼此間的關係決定了權力互動的方式,當AI機器人進入人類社會後,在機械與生命的互動交織中,不再只是附屬於人類社會的科技產物,AI機器人在波拉默的《童話與傳說》中同時是主體也是客體,在輪番剝開了性別、階級、文化的議題時,也牽引出最深沉的核心,衝突激盪著關於人的命題。
法國鬼才導演波默拉最新力作!5月亞洲首演在臺中💥
2023 NTT Arts NOVA路易霧靄劇團《童話與傳說》
演出時間:
2023/ 5/26 (五) 19:30
2023/ 5/27 (六) 14:30
2023/ 5/28 (日) 14:30
演出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