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沒回家的人──專訪羅西尼歌劇《塞維亞理髮師》指揮廖國敏
文|李伯儀
出生於澳門,與音樂邂逅於香港,厚積薄發於西方古典樂壇……手中的指揮棒有如夢想的指南針,帶著指揮家廖國敏跨越海洋、穿透文化,把全世界當成舞台,融合出諧和動聽的樂音與人生。
© Tat Keng Tey
疫情爆發以前,廖國敏是一年在外巡演300 天的旅人,每天睜開眼睛,得先思考一下自己身處在哪個國家;疫情期間,他短暫地在香港、臺灣停駐,換一種方式生活,但去年十月起,又開始一整年在外工作行程。這名旅人,已有一年沒回巴黎的家了。
「疫情間,我已有五、六次隔離經驗, 天數大約有105 天, 這105 天讓我有很多時間讀譜、運動、沉澱自我,也讓我更加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特別是現在哪怕是見面,也還是需要保持社交距離。我們應該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音樂和藝術,讓人與人的距離沒那麼遠。」
放慢腳步,熱愛生活
舉凡「美國費城交響樂團首位華人助理指揮」、「臺灣女婿」、「小提琴家曾宇謙的好友」、「香港出產的國際級指揮家」、「法國史雲蘭諾夫國際指揮大賽亞軍得主」,這些都是世人對廖國敏熟悉的印象,而他趁疫情期間,到朋友的咖啡店學泡咖啡,在咖啡香中放慢腳步,感受人生,從中更加領悟音樂的真義。
「泡咖啡也很講究抓時間,一杯手沖咖啡要在多久的時間內完成,才能提供最佳品質給顧客,這和音樂一樣,音樂也是講究時間的藝術,同時也是提供給觀眾的服務。」講究時間,講究溫度,泡咖啡如同指揮家為音樂調味,廖國敏還是一位喜歡下廚、喜愛品嘗美食的生活家。
「我如果不當指揮家,可能會是一名廚師。」廖國敏所鍾愛的美食,不見得是米其林餐廳的高檔料理,而是臺灣隨處可見的滷肉飯、豬腳麵線。
「在外煮滷肉飯,沒有臺灣的老醬油,會少一味。」每回到臺中,結束工作,廖國敏總會特地開車到特定店家,品嘗他心目中頂尖的滷肉飯、滷豬腳,問他是哪間,他笑笑地說了店名,但怕有代言廣告效應,他說不需要特別寫出來,好東西在地人一定都知道。
對料理與口味的講究,也反映在廖國敏對待音樂的態度,「假如我一天用了三小時排練一首曲子,休息時我會再用三小時重新思考當天的排練狀態。」廖國敏說,排練也是藝術的一部分,如何在有限時間裡,把狀態調整到最好,是指揮家的功課。
© Kelvin Lam
下海,學會冷靜與淡定
然而,指揮工作並不是吃吃喝喝,這樣輕鬆。要執掌平均80 到100 人的交響樂團,一場音樂會下來,每首曲目都不簡單,對於指揮家而言,大多時刻是高壓狀態多於放鬆,為此,如何為自己減壓,是每個指揮家的自我修練。
廖國敏說,他在休閒時刻很喜歡爬山,現在也喜歡出海和衝浪,還在臺灣考到潛水證照,「不是自由潛水,是有揹氧氣筒的那種。海底世界很安靜,還會有海龜游過來,我很享受那種寧靜的感覺,在海裡,我也像變成另一種小動物。」
在大海裡悠悠晃晃,看起來悠哉,但離開陸地的人類,身上既沒有長鰓,腳上也沒有長蹼,無疑是另一種身陷險境。享受美妙的當下,也需要另一種小心翼翼。
「海底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你遇到任何狀況,都不容許慌張的世界,有什麼問題?要怎麼處理?最重要的就是冷靜。舞台上、生活與工作,也是如此。」
不是指揮家說了算,從順應中找出特色
在海裡寧靜地潛行,在陸地上冷靜地整合樂團聲響,學習有效與人溝通,是指揮技藝的一環,廖國敏說,「每次遇到一個新的樂團,就像是遇到一名新朋友,新朋友手中有一份樂譜,我也有一份樂譜,假如一個團有95 名音樂家、藝術家,就代表了95 種聲音,我必須要把大家統合在一起。」
然而,作為指揮全場的指揮家,廖國敏並不認為指揮意見就是一切,「一切是作曲家和樂譜說了算,對樂手而言,他們不是盲目地聆聽,而是要順應自己的聲音發展,指揮不是要把大家調成同一種聲音,而是要通過每個音樂家各自的音樂品味和修養,調和出獨一無二的聲音,這是一個我們一起理解當下作品的過程。」
廖國敏表示,假如樂手有自己習慣的方式,而且比指揮家的方法還要好,那完全不需要修改,「我應該發掘音樂家最大的潛力,音量如何,音色應該如何,極限又在哪裡,還有如何順應不同場地,又該如何調整,是一趟發掘更多可能性的旅程。」
關鍵是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自小在亞洲成長,到美國求學,又在歐洲拿獎,廖國敏在不同國家文化的洗禮下,看見更多音樂演奏的方法,聽見不同國家樂團尋找自己聲音的方式:「亞洲樂團的優點是,能有自己的性格,不管是演奏歐洲、美國或東方文化傳統的音樂,都可以,相當有彈性。法國樂團有一種很流暢的聲音,俄國樂團又很有爆發力,每一種聲音都有自己的基底。」廖國敏認為,亞洲樂團不需要和歐美國家比較,保有自己的獨特性是一大關鍵。
曾待過美國五大樂團之一費城交響樂團的廖國敏認為,每個樂團聲音的基底,都是來自於自身文化和歷史累積,費城交響樂團向來有「費城之聲」的美譽,不管換了幾代團員,獨特而綿密的聲響,辨識度極高,讓人一聽就知道是費城之聲來了。廖國敏說,這正是經過時間的累積和沉澱,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
忙著尋找不同的聲音和音樂,廖國敏在訪問當下,才剛和香港管絃樂團演完,接著要再去法國土魯斯、維也納、奧地利,他說,一眨眼,從去年十月到現在,在外面工作整整一年了,帶著行李箱到處跑,很想念巴黎的家:「會不會我回到巴黎家裡,發現那裡已經住進陌生人了?」說到這裡,嚴謹而理性的指揮家,笑開了。
© Tat Keng Tey
🔅《歌劇院時刻》12月號線上看:https://npacntt.tw/n16JeqVz
🔅 12月耶誕週看廖國敏擔任指揮的《塞維亞理髮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