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強烈 情竇初開的獨白《亞瑟不一樣》 觸動與眾不同的心靈

文/ 耿一偉 圖片提供/ 快樂人集體創作社 Compagnie For Happy people & Co
熱愛音樂,會說5 種語言的15 歲亞斯伯格症青少年亞瑟,無法與同學打成一片而被視為怪咖,直到有一天,班上轉來一位漂亮女生柯娜莉亞⋯⋯編劇陸惠方與法國導演尚- 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透過獨角戲形式,深度挖掘亞斯伯格症少年對生活周遭敏銳的觀察,以及與常人無異、渴望溝通、對愛憧憬的內心掙扎,賦予「與眾不同」背後更溫暖的關懷與思考。
「其實我最喜歡的是電影。」2018 年初,筆者在巴黎再度碰到陸惠方時,她這麼說。會認識她,其實多少與她拍的影像作品有關。2015 年底北師美術館展出羅浮宮漫畫收藏展,陸惠方的作品也在其中。(漫畫是陸惠方在國際上大放光芒的領域,2017 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還為她設立特展)。當時筆者擔任臺北藝術節總監,在法國在臺協會的積極推薦下與陸惠方見面,看了她以手機拍的臺北影像,當下就知道這位藝術家不容錯過。
以獨角戲
進入亞斯伯格症少年內心世界
《亞瑟不一樣》Tendres fragments de Cornélia Sno 是陸惠方寫的劇本,故事大意是:一位亞斯伯格症的少年亞瑟,班上來了一位轉學生柯娜莉亞.史諾(Cornelia Sno),而整齣戲就在說,這位15 歲少年在內心不斷掙扎,想盡辦法,就為了希望柯娜莉亞能看他一眼。光聽到這個故事簡介,筆者已經眼眶泛紅。陸惠方的劇本處理非常細膩,她設定這齣戲是獨角戲,如同亞斯伯格症患者彷彿只處在自己的世界;但透過這個方式,觀眾能逐漸進入亞瑟的內心世界,最終變成亞瑟,成為那位期待被愛的青少年。雖然他只能在腦中用力呼喊,但我們每個人初戀時,又何嘗不是如此。
導演尚- 弗朗索瓦.奧古斯特(Jean-François Auguste) 與陸惠方是高中同學,曾一起參加戲劇社。畢業後兩人就各奔前程,陸惠方去諾曼第大學讀了電影與文學,追求她的電影夢。前幾年兩人又在巴黎相遇,發現彼此對劇場的熱情不減,特別是奧古斯特還組了一個劇團,於是兩人決定繼續合作。2017 年臺北藝術節便邀請他們,以陸惠方祖父原本想從廣東移民到臺灣的故事出發,在臺北做了一個階段性呈現。
在來臺北之前,奧古斯特與陸惠方先合作了《亞瑟不一樣》,結果這齣戲大受歡迎,甚至連殿堂級的法蘭西喜劇院 (La Comédie Française) 都因為這齣戲,主動接洽奧古斯特,希望他到法蘭西喜劇院導戲。
外貌vs. 內在
音樂吐露愛的訊息
戲一開場,只見亞瑟在玩弄著舞台上的物件,並用錄音機錄下這些物件的聲音。物件不會說話,但是可以逼它們發出聲音。亞瑟的行為,彷彿在暗示著觀眾,一個表面不擅言辭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內在是有豐富的聲音,值得我們去傾聽,但這個過程需要我們的努力。大概將近過了5 分鐘之後,我們才第一次聽到亞瑟說話,他說:「我覺得這個花瓶很醜。真的、真的很醜。」是的,亞瑟說了實話,他因為太容易說實話而被同學討厭。其實當他說醜時,他並沒有好惡,因為我們會在整齣戲當中看到,這些舞台上零零落落的物件,是如何成為亞瑟的朋友。
既然外貌可能是醜的,如同亞瑟自己也被同學嫌醜。那麼內在的聲音就很重要,甚至即使你聽不到的時候,聲音也是存在的。但你得願意去欣賞,這代表一種特殊的能力,一種對藝術的敏感。
亞瑟喜歡聽音樂,在他的內心獨白中,我們聽到他如何評價約翰.凱吉的《4分33 秒》,對於當年的演出狀況如數家珍。接著他說: 「我啊,我想要的,就是為柯娜莉亞寫一首曲子。一首只有她才能聽得到的音樂。這將會是一首鋼琴演奏曲,只用消逝的音符和細微的聲響演奏,就像剛才那首曲子一樣。我會努力地表現出音符無形的穿透力。這會是一首朦朧曖昧的曲子,也許得要張大耳朵才能推敲其中的細節。那裡面將會隱藏一道訊息。一道只有我和她才能聽懂的訊息。」
這時候,觀眾會發現舞台上所有的動作都是與劇本相關的。為何這齣戲會這麼溫柔?沒有過度的燈光與配樂,一開始是如此的簡單,正因為這是一部需要我們去認真聆聽的戲劇。實際上,隨著亞瑟吐露出越來越多關於柯娜莉亞在課堂的點滴時,整個舞台也開始越變越亂,我們真的可以在空間上感受到亞瑟的強烈情感。
在地化演出
貼近觀眾內心小宇宙
大部分獨角戲,喜歡著重在演員的演技,特別是一人分飾多角。但是《亞瑟不一樣》不是這樣的作品,那會讓這位亞斯伯格症患者變成一個多數人刻板印象中的所謂正常人──有在不同社會身分中穿梭的能力。陸惠方很清楚這一點,她不要任何出現分散焦點的事情發生,這是亞斯伯格症者的內心小宇宙,這齣戲邀請我們進入這個需要溫柔傾聽才能進入的世界。如同劇本的重點在聲音,而不是外表。所以這齣戲中的其他角色,都會用透過機器(比如錄音機或收音機)來傳達他們的聲音。
這次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演出,會由旅法演員曾智偉飾演亞瑟。筆者想這樣的在地化選擇,是非常關鍵的。《亞瑟不一樣》之所以能在法國感動那麼多人,是因為觀眾與亞瑟直接溝通,直接感受聲音背後的情感,而字幕的介入會破壞這種親密關係。
回臺灣前,陸惠方帶筆者去一家當地有名的巧克力專門店,買了她喜歡的巧克力送筆者。回來打開來吃,發現巧克力的內餡,居然是薑,在苦苦的甜味中,夾帶著一種清新感,這就是《亞瑟不一樣》給筆者的感受。
快樂人集體創作社《亞瑟不一樣》
7.20
7.21
中劇院
節目資訊:
https://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867
延伸閱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