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臺語電影的黃金年代《台灣有個好萊塢》

你可知道,臺灣的電影年產量曾排名世界第三,其中7 成是臺語片?而知名的溫泉地北投,當時是最活絡的拍片基地, 最高紀錄一天有10 - 15 部新片在此進行拍攝? 就讓我們跟著瘋戲樂工作室(以下簡稱瘋戲樂)的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 重返那個臺語片的黃金年代。

/ 藍祖蔚       圖片提供 / 瘋戲樂工作室、攝影:秦大悲

臺灣有個好萊塢? 暗喻、遙想臺語電影黃金時代

《台灣有個好萊塢》的劇名訴說著一則夢想,亦點出了一個褪色的現實,臺灣從來不是好萊塢,然而,好萊塢打造的夢幻世界早已滲透人心,好萊塢做得到的,愛看電影的臺灣人也想跟上,想把夢想落實在自己的電影世界中。歷史記載1966 年的臺灣電影年產量曾經多達257 部,僅次於日本和印度,世界排名第三,其中臺語電影多達7 成,最活絡的拍片基地北投,有過同一天10 15 部新片拍攝的熱度。《台灣有個好萊塢》的劇名帶出了那個一度繁花似錦的黃金年代。

觀眾帶來票房,金錢帶動產能,臺語電影是1960 年代多數民眾樂於擁抱的臺灣主流娛樂,卻在享受10 年榮景後有如炸裂後的煙花一般,瞬間消失,官方的解釋是作品粗製濫造所致,近年的學者研究則傾向認定臺語電影致死原因有二: 首先,政府透過國語政策,創造出國語「高尚」、方言「低俗」的語言位階, 也限縮臺語影音的播出平台;其次,業者只有拍攝國語片,才能享有彩色底片的關稅減免優惠,黑白片不敵彩色片, 臺語片打不過國語片都成了必然結果。

要把沉重複雜又如此悲壯的歷史,翻譯成有趣的故事,並且透過音樂劇來呈現,《台灣有個好萊塢》做出3 個關鍵選擇,似曾相識的「虛實參雜」,昨日時空歷歷如現,卻又只是虛構傳奇,在在都為全劇增添了魔幻色彩。

虛實參雜 歷史入戲

首先,《台灣有個好萊塢》的故事藍本取材自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因為故事背景就設定在1960 年代臺語電影黃金時期,男女主角都是決心要終身奉獻給電影的影癡,他們的迷戀替故事多添了浪漫色彩,他們的追尋與失落則烙印著時代創傷,再加上全劇有9 成都用臺語發音,說說唱唱之間,歷史議題的土地與時空連結,就有了7 成神似。

其次,導演愛女星,或者編劇捧女星的情節,則是多數觀眾不時在娛樂新聞上可以讀到的緋聞,透過男主角,一位臺語電影編劇陳正華的起落際遇,重現他當紅之際,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的風光盛況,也書寫了那個年代票房決定品味,想要生存就得變通,不知妥協就下場淒慘的可悲現實。

最後,電影的女主角姓「蔣」,音樂劇的主角則姓「郝」,熟悉臺灣近代史的觀眾對於姓氏的指涉趣味,應該就有會心一笑。透過郝將軍干預女兒從影,不但有本事把編劇關進牢中,也有本事把他給放出來的情節,讓那個黨國年代的政治黑手就這樣化身成具像人物,歷史入了戲,批判也定了調。

以音樂為靈魂  臺語版國歌挑戰威權

然而,劇情與角色都只是軀殼,音樂才是音樂劇的靈魂。《台灣有個好萊塢》的音樂設計,包含了政治、時代、電影和情愛4 種思維。音樂總監兼製作人王希文採用8 成新創、2 成舊曲改編的策略。舊曲可以溫故,重新浸潤那個年代, 卻又可以在改編與顛覆達成揶揄或嘲諷的目的;新曲則是要鋪陳出那個黃金年代的風華,以及相關角色的跌宕人生, 抒情說戲都要兼顧。

舊曲中包括了從〈中華民國國歌〉的旋律開場,在那個看電影之前得先起立觀看國歌影片的年代,全劇一開始就讓觀眾聽見國歌,就是很有魅力的往日召喚策略,偏偏這首國歌卻是臺語版本, 而且在規規矩矩唱出前兩句之後,立刻轉成了電影的主題論述,聽的明明是國歌旋律,歌詞卻替換成「武俠飛出去」的趣味版本,這種起手式就直接點出了全劇試圖挑戰威權,挑逗禁忌的膽識。

全劇也少不了和電影密切相關的〈金馬奔騰〉,該曲是影迷們每逢金馬獎盛會都聽得見的代表歌曲,音樂劇一反昔日以交響樂為主力的版本,改推先國語, 再臺語,最後是國臺語混聲大合唱,不但呼應了主角們熱愛電影,矢志奉獻終身的熱情,更也透過郝大將軍最後也愛上電影的大逆轉,巧妙傳達出融合族群的心聲,畢竟政治雖可左右一時,終究也只有文化能包容一切:「金馬的光榮, 自由又美麗,艱苦不用怕,一起向前行, 用什麼言語都可以,你是哪裡人都不要緊,電影讓我們心連心,看到故事傳下去,就像人生代代連心。」

音樂劇另外用現代曲風重現了兩首臺語歌手文夏唱紅的時代歌曲〈放袂記〉和〈為著咱倆個人〉,雖然原作曲者都是日本人今泉隆雄,但舊曲由文夏填上臺語歌詞且傳唱大街小巷後,濃厚的那卡西風味,清楚註記了那個年代的復古情貌。

 

臺灣製造的好萊塢 瓜子、花生配啤酒

最大的考驗來自新創曲子,從序曲〈台灣有個好萊塢〉開始,就用音樂鋪陳出那個黃金年代的熱鬧風華,破題的歌詞中「好萊塢、好萊塢,給你好萊塢,臺灣的娛樂,並不輸給國外,歷史、傳奇、愛國電影,那時候什麼都有,一年有300 多齣,配瓜子、花生,還可以配啤酒」,昔日熱鬧已然浮現眼前,緊接著出現的「好萊塢好萊塢,這就是好萊塢,臺灣的製造,比外國還厲害,日本、香港、本省、外省,那時候什麼都有, 拍得越好演越久,有劇情、技術,票房要靠真功夫」,那個年代盛行模仿跟風, 熱鬧歸熱鬧,卻也有著來不及調整身段的尷尬,面對時代巨浪,少了真功夫就難逃滅頂宿命,作詞者許孟霖、呂筱翊的歌詞更替臺語電影的發展史,做出畫龍點睛,又直指要害的論述。

接下來的〈對今仔日開始〉、〈賣點露點笑點〉等曲子,也都是透過載歌載舞的形式書寫了臺語電影的生存現實與困境,尤其是〈賣點露點笑點〉更直接點出了創作者的辛酸,因為商業市場一直相信女性身體的「露點」,是滿足觀眾偷窺心理的巧門,電影檢查不准露的, 創作者卻多方想去衝撞,有些基於藝術本色,有些純粹是迎合市場,然而透過酒店媽媽桑的指點才領悟的〈賣點露點笑點〉,卻也讓人聞嗅到無可奈何的生存委屈,王希文賦予的悲情旋律則是讓〈賣點露點笑點〉有了讓人琅琅上口的音樂感染力,看完全劇後,多數人確實就能哼著幾聲〈賣點露點笑點〉、「來來來FOLLOW ME」以及「好萊塢、好萊塢」走出劇院,這種傳唱記憶正是一齣成功音樂劇最不可或缺的音樂魅力。

演員好手如雲  唱活角色 唱亮時代

看劇同時,你也會發現臺灣能唱的好手這麼多,不論是臺語唱腔為主的男女主角林玟圻、孫可芳或者配角的苗可麗、竺定誼與管磬,以及以國語唱腔為主的羅北安,唱活角色,唱亮時代,他們的唱功都讓這齣戲的戲味與情味更加濃烈,至於「愛情的盡頭」究竟該怎麼唸? 該怎麼唱?不但困擾著舞台上的演員, 同時也挑逗著台下觀眾,咬字的困頓趣味無疑就成了臺語文化的失落與迷航, 得著了最鮮活的例證。

長久以來,臺語文化產品(不論是戲劇或音樂)都設定了一種悲情連結,但臺語的音樂劇不該只有悲情,《台灣有個好萊塢》就有很多幽默與輕快的喜劇表現,導演楊景翔帶領的幕後團隊從舞台、服裝到場面調度,一方面透過投射在舞台布幕上的紀錄片及劇情片,讓觀眾得能直擊那個年代的臺灣男女有多時髦前衛、女明星們如何帶動時代衣著美學,一方面也以有活力、有想像力,卻又極其誇張的電影內容,讓大家看見臺灣人是用什麼樣的聲光來書寫那個時代。

重現1960 年代的臺語電影風情,無疑是《台灣有個好萊塢》的核心主軸,然而它不是歷史劇,也不必百分百還原歷史情貌,許孟霖的劇本沒有說教,也不想說教,只是提供了一個充滿「促咪」(tshù-bī,趣味)的趣味誘餌,讓笑聲不斷、看得開心的觀眾願意去了解那個已經被人遺忘或者完全陌生的年代。看劇能夠有所感,有所得,還能一路唱著回家,《台灣有個好萊塢》確實達成了這個目標。

 

延伸閱讀

2020 NTT夏日放/FUN時光—音樂劇在臺中《台灣有個好萊塢》

7.31 (五) 19:30 

8.1   (六) 14:30 

8.2   (日) 14:30

大劇院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學生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