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翠劇場《行過洛津》專文分享
攝影 利衛疆 LEE, WEI-CHIANG
編劇 吳明倫
改編《行過洛津》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首先是如何將涵蓋社會形態與階級、信仰民情、多元族群等素材的宏大視野,濃縮在只有90分鐘篇幅的戲劇之中,因此在創作初期就決定先以故事的核心人物許情三次來到洛津的心境與遭遇作為劇情主軸,忍痛割捨原作中多線、複調,追求先能夠掌握「七子戲班男扮女裝小旦」、「邊緣人物」、「身不由己」這幾個關鍵字,同時並需兼顧呈現梨園戲之美。
攝影陳建豪
接著面臨的挑戰則是語言的使用與選擇,決定了放棄以寫實方式呈現清代台灣語境,而是以華語、泉州話、鹿港腔台語等多種語言來演繹這個故事,其中華語的使用,一方面企圖製造出角色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想藉此多保留一些原作中的敘事方式。
在 2016 年底初次讀劇與松菸 Lab 新主藝首演之間的劇本又經過了多次調整,關鍵之處在於導演煜典的加入,對劇中梨園戲比例的調整以及將樂師置於舞台正中央的選擇,都讓「並陳」和「去中心化」的視覺效果更加強烈,因此我個人在看過這麼多次的演出之後,每每都仍能夠享受到舞台上不同角落同時發生各種有聲或無聲事件時,那種目不暇給的輝煌。印象最深的演出則是本劇才剛略具雛形便來到鹿港的演出。在書中,許情一次次行過洛津,在龍山寺八卦藻井下,我們讓許晴的旅程再實現了一次,像是故意分不清小說與歷史,也不在乎虛構與現實,心中認定那是許情的「第四次來到洛津」。
攝影陳建豪
雖然乍看之下,《行過洛津》劇中的戲曲與劇場像是在打對台一般,但其實更像是兩者之間有來有往的對話,一如改編也是小說與劇本的對話,希望這齣戲也能讓這個故事、這些角色與觀眾們建立這樣的互動關係。
演出資訊
江之翠劇場《行過洛津》
12/11(六)、12/12(日)
中劇院
鹿港風華即將再起 https://npacntt.tw/n06Xqa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