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伴》
.片長約10分鐘
委託創作 /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導演 / 陳子謙
共同創作暨舞者 / 卓子豪
編舞 / Yarra Ileto
作曲暨音效設計 / 莊立權
如果你的倒影從你身上跳脫,它會做什麼,會去哪裡?
《伴》利用充滿張力卻極具私密情感的舞蹈語彙,描繪一名舞者和他的倒影。作品透過影像與舞蹈的結合,將舞者肢體攝於鏡頭裡精准構圖,層層挖掘一個人多面向的內心世界。
《伴》由知名本地導演陳子謙構思與執導,泉Chuan Pictures製作,並與編舞暨舞者卓子豪、編舞家Yarra Ileto、作曲與音效設計師莊立權共同創作。(華藝節2022節目之一)
主要創作者
導演 / 陳子謙
《伴》的靈感源自某日我望著鏡子裡的自己,忽然靈光乍現——我們其實從沒看過別人眼裡的自己是什麼樣子,而最貼切的依據可能就只有鏡子裡的自己——但如果鏡子裡的倒影其實有獨立的思考和身份,他或她又會怎麼看鏡子外的我? 這部電影由這個概念開始發想,拍攝過程和子豪合作得非常愉快。我衷心期待觀眾能從這個作品延伸出各種解讀和思考,或許能藉此對人性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那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藏有多個面向。
陳子謙是新加坡知名得獎電影導演,以鮮明的敘事和執導風格聞名,擅用電影語言打動人心。
除了執導過多部短片,陳子謙著名的劇情長片包括《15》(2003)、《4:30》(2006)、《881》(2007)、《12蓮花》(2008)和《3688》(2015),作品也為他囊括海內外逾80座獎項。子謙曾在2001年獲頒「亞細安年度導演」,並在隔年獲得新加坡藝術理事會「年度青年藝術獎」榮譽,多年來他以獨立藝術家的身份積極推動本地藝術發展,更在2004年被《時代》週刊入選「亞洲20大風雲人物」。
陳子謙一鳴驚人的首部長片《15》依舊是新加坡電影史上的經典,除了是第16屆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暢銷的電影,也是首部被威尼斯電影節提名「未來金獅獎」的新加坡電影;第二部長片《4:30》除了受邀于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更是斬獲該年布拉提斯拉瓦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描述歌台文化的第三部長片《881》在2007年以超過350萬元的票房成為年度最賣座本地電影,也受到臺灣金馬獎的入圍肯定。
目前,陳子謙正忙於個人第六部長片《24》的後製。
共同創作暨舞者 / 卓子豪
舞蹈影片之於我並不陌生,過去幾年曾有幸執導、編舞並表演過。但這次的《伴》卻讓我體驗了許多的“第一次”:首次為華藝節創作和表演,以及與知名導演陳子謙合作。而這作品——既兼具意義卻又純粹——讓我在創作過程中重新感受其所帶來的使命感。
對我而言,《伴》描述的是一種內心的拉扯——一個人對自己的反映和外界對自己的審視。領悟這個概念並不容易,我們得一層層深掘自我的存在與感知。哲學上來說,我們的倒影(或別人所看到的我們)只屬於我們自己,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去接受的事情。這概念也讓我反思,其實我已不是過去的那個年輕並充滿活力的自己,我要如何去接受這個現在的我? 《伴》讓我有機會以一個新的角度去檢視我所居住的身體,並細細體會身體在整個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所出現的轉變。 編舞方面,感謝我的妻子Yarra Ileto充當創作者的第二雙眼睛,全程協助我將最真實的我從影片 裡提煉出來。我希望你能通過《伴》好好地感受並擁抱自己的身體,以及它所折射出的你。
自2016年成為獨立藝術家,卓子豪在不斷鑽研如何通過肢體來豐富表演的過程裡,也不斷地拓展自己的舞藝和視野。除了舞蹈工作者,子豪也曾與特殊需要人士、孩童、更生人和劇場工作者合作,涉獵的藝術領域多元,包括了舞蹈電影、攝影、舞臺設計、製作管理甚至為自己的作品進行音樂創作。《Felt Sense》(2013)展現了他將3D影像和現場表演結合的藝術高度;曾獲得2012年青年藝術獎的子豪,為了將舞蹈表演介紹給不熟悉舞蹈的觀眾,於2015年聯合監製了一場特定場域的舞蹈演出《Dance in Situ》;隔年,他的《Being》被海峽時報選入年度最佳表演。
子豪曾獲獎學金於拉薩爾藝術學院和香港演藝學院修讀現代舞。2000年至2004年出任O劇場舞蹈團駐團藝術家;2008年聯合創辦舞人舞團(人舞團前身),目前是該舞團的合作藝術家。20多年來,子豪已在新加坡舞蹈界闖出名堂,更多次獲邀與世界知名藝術家合作。
編舞 / Yarra Ileto
身為《伴》的聯合編舞,我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確保舞者能有足夠的空間來重新審視自己。自我檢視是一個獨自探索並極其私密的旅程。 《伴》需要子豪與自己的過去建立連結,在展示它的同時又需要維護它的神秘感。編舞的整個過程,我所想像的是如何通過肢體和外在世界所建立的關係中,讓舞者超越時間和力量的局限,催生內心的自我對話。它讓子豪將個人的經驗在演出場域找出共鳴,從而心無旁騖地展現肢體所承載的情感與靈魂。 感謝濱海藝術中心的團隊、創作團隊和其他藝術家們與我們攜手完成這個作品。我很珍惜這個機會,讓一位成熟的舞蹈家繼續表演、繼續從肢體創作和電影藝術中不斷進化。
Yarra Ileto出生澳洲,目前居住於新加坡發展舞蹈事業,身兼導演、編舞、教育工作者和母親多項身份。2008年加入人舞團成為最早一批的全職舞者,多次巡迴亞洲和歐洲,並和多位享譽盛名的編舞家合作,如郭瑞文(新加坡/馬來西亞)、Kim Jae Duk(韓國)、Dimo Kirilov Milev (法國/西班牙)、邢亮與梅卓燕(香港)。Yarra也曾為人舞團、舞人二團,以及大學與藝術學院編舞;作品受邀至海內外藝術節,如M1觸現代舞蹈節、M1藝穗節。2017年,Yarra獲得青年藝術獎,並於同年負笈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深造,修讀藝術教學與實踐,並於2000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作曲暨音效設計 / 莊立權
作為《伴》的作曲和音效設計,我需要與電影導演陳子謙和舞蹈家卓子豪合作,去探索和捕捉演出中的畫內音與畫外音的臨界點並通過音符與音效將其勾勒出來。所謂畫內音就是觀眾根據影片裡肢體動作和物件的移動與碰撞,預期所聽到的聲響;而畫外音則抽象得多,我必須通過子豪的表演,想像主角的心理狀態,再試著用音樂設計將其呈現出來。 我希望通過兩者的結合營造出豐富多層次的聲音世界,觸動觀眾的心靈。曲風方面,這次的音樂設計充滿實驗性,沒有一個明確的主旋律或傳統樂理要求的構曲架構;相反的,我將許多長音、滑音和節奏這些音樂元素,從影片的自然聲響如冰箱引擎聲、肢體移動、衣服摩擦和廣播雜訊聲作延伸,並再融合,希望藉此拓展聽眾的聽覺視野。
莊立權是一名熱愛哲學、文化與藝術的新加坡作曲家。自90年代以來,立權在他的創意旅程上,嘗試不同的創作方法,包括傳統紙筆作曲、應用電子合成器塑造聲音、通過裝置藝術以及個人和集體的即興創作,探索音樂和聲響元素裡的詩意。立權擅於和不同領域的創意人合作:劇場、舞蹈、視覺藝術及建築設計等;他的作品也曾在英國、日本與新加坡的藝術節中呈現。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li-chuan-chong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濱海藝術中心是新加坡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作為一個屬於大眾的表演藝術中心,濱海藝術中心每年為新加坡多元文化社群呈獻一系列舞蹈、音樂和戲劇等多類型節目,同時也把藝術的歡樂與鼓舞人心的感動,傳遞給包括年長者、青年以及孩童在內的弱勢群體。在每年共約3,500場的演出與活動中,超過70%屬於免費節目。濱海藝術中心與本地、區域和國際藝術家密切合作,從而促進藝術的拓展及創作、拓寬藝術的疆界並且激發觀眾對藝術的興趣。濱海藝術中心也竭力為業界拓展劇場技術潛能。濱海藝術中心是由濱海藝術中心有限公司,一公共性質的非營利慈善機構營運管理。
製作團隊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委託創作
導演 / 陳子謙
聯合編舞暨舞者 / 卓子豪
聯合編舞 / Yarra Ileto
作曲與音效設計 / 莊立權
製作公司 / 泉電影公司
監製 / 邱貞儀
副導演 / 張峻峰
製片 / 李伶
攝影指導 / 陳松光
攝影操控 / 洪偉春
攝影助理 / 藍維銘
第二攝影助理理 / 楊嘉儀
技術人員 / 梁京恩
攝影技術員 / Shawn Fonseka
燈光助理 / 王順來、張元輝
美術指導 / 許執平
美術助理 / 韋美伊、陳偉樑
場地管理 / Feefee
製片協調 / 賴佳怡
製片助理 / 佘彥霆
製片實習 / 謝樂暘
編輯 / 梁睿昕
調色 / Olha Korzhynska
後製 / Gravitate
後製監製 / Shahril Ahmad
特效編輯 / Pinky C. Vierra、Merv
www.esplanade.com/huayi
《伴》為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委託創作作品,也是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香港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合作之《舞蹈風景》計畫所呈獻舞蹈影片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