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吉高貴性的邀請

文 | 彭宇薰

 

如果您參加了一個聲稱和約翰‧凱吉(1912-1992)有關的大型表演,那通常是一個以聲響為主體的「事件」(event)。凱吉一生執行過無數這類的事件,因為他正視並決定自己的工作,就是打開人的性格(open up the personality),其作品的價值是提供給閱聽者打開自己的機會。

此話怎講呢?

作為一位二戰後前衛藝術的領航人物,凱吉以作曲家的身分先行,他於1930年代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和幾位把心力聚焦於打擊樂的伙伴,形成了所謂「西海岸學派」(West Coast School),開啟了音樂上新節奏、新聲音的可能,二十世紀擊樂之興盛可說肇因於此。現今使用日常生活唾手可得之物作為樂器的作法已經不稀奇,凱吉1940年的「客廳音樂」(Living Room Music)算是先鋒作品之一。

「客廳音樂」(Living Room Music

 

他接下來的傑作就是「預置鋼琴」(prepared piano)的發明。話說二戰前美國方興未艾的現代舞社群,欣喜地發現打擊樂等「噪音」實為理想的配樂選擇,但是舞團巡演帶著一堆笨重樂器不僅不方便,演出時恐怕也佔空間。「發明家」凱吉遂把螺栓、橡膠製品、螺絲釘等小物件放在鋼琴的琴絃之間,使演奏者以正常的方式彈奏,卻能得到不同於以往的聲響,展現出打擊樂團的演奏效果,此舉解決了舞團的音樂難題。

John Cage - Sonata V (from Sonatas and Interludes) - Inara Ferreira, prepared piano

 

正當凱吉準備開啟「全聲音樂」(all-sound music)美學的時候,由於東方禪的啟發,他又以無聲的《四分三十三秒》(4'33", 1952)擾動了音樂界:鍵盤高手都鐸(David Tudor, 1926-1996)坐在鋼琴前,卻沒有落下一根手指,沒有彈奏一個音符,只讓現場困惑的觀眾聽到了更多焦躁的心音。《四分三十三秒》確實有它的禪意——它意在引領在場者覺知、不帶批判地接受與活在當下,其本身就是一個靜心過程(mindful practice);作曲者期待在場者不僅覺知外在環境的聲音細節,也從不同感官中,覺受自己身體與心理的一切。在這裡,我們注意到我們正在注意,而不是我們在注意什麼,這種挑戰舊習與前見的訓練,正是《四分三十三秒》無聲所產生之大用。

之後,凱吉反而展開一系列「大鳴大放」的作品。為了宣揚每種聲音都有其值得欣賞的價值,他經常出現在電視中演出他的喜劇式作品,其中,以浴缸、鋼琴、果汁機、悶燒鍋、澆水壺等等作為演出道具的《水之漫步》Water Walk, 1959最是吸睛:他一會兒敲敲這個玩意兒,一會兒玩玩那個東西,好像一位穿西裝的小丑,優雅地娛樂媒體與觀眾。

John Cage - Water walk

 

凱吉亦嘗試把聲音從作曲家的權威中解放出來,讓人們體驗音樂的無政府狀態——1967年的《音樂馬戲團》(Musicircus)是自由演奏、「家庭友善性質」的嘉年華會,演出者在一設定的場域與時間中,自由演奏任何東西,在整體聲音的疊加中,每位演奏者都是中心點,但同時也消解了每個人的個體身分和意圖。基本上,儘管凱吉以佈道而非創作音樂的作為來傳達理念,但有時演奏者嘻笑怒罵甚至傾向暴力的態度,也常使他陷於自己所建造的哲學困境裡。

在凱吉的「事件」作品中,最大型的當屬《變奏曲七》(Variations VII, 1966)了。他除了收納家電產品如電風扇、果汁機、攪拌機等的聲響,又採納人的心臟、肺、大腦、胃的聲音,以及來自二十個無線電接收器(其中一個接到警察局電台)的音訊;更有甚者,他央求紐約電話公司裝設十支電話,連結到紐約十個具有代表性的地點,比如《紐約時報》的印刷房、布朗克斯的動物園(Bronx Zoo)、一家餐廳、垃圾處理區等等,在表演的當下開通電話,持續接受這些地點的聲音「報導」……。很幸運的,因為此規模龐大的音聲設計,在偌大如巨蛋的場地中迴盪,緩減了箇中可能刺耳的噪音,這些從通訊頻段、電話線、麥克風等器材中拾取的聲音,遂提供了一種饗宴,讓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 Paik, 1932-2006)形容為「像是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壯觀性」。

John Cage - Variations VII

 

習禪的凱吉在人生晚期時,產生了較為內省傾向的作品。一個極端例子是直接以植物作為樂器來演奏:〈Child of Tree〉(1975)以十個「有機樂器」如仙人掌來演奏;〈Inlets〉(1977)則運用大小不一的螺,由演奏者搖晃箇中預置的水,透過麥克風與喇叭傳遞其聲響,偶爾讓演奏者來吹奏它們。凱吉相信透過聲響的誘發,內存於物體本身的精靈將被釋放出來,而人們可以透過這類演奏去除記憶與品味的束縛,將有能力更客觀、平等地接納一切。

John Cage - Inlets Performed by Sō Percussion

 

誠如凱吉所說:

我所設想的音樂……我必須承認這很難。它是同時具有教學意義和「現實性」reality)的音樂……它是一種我稱為「高貴性」的邀請。

 

您接受凱吉高貴性的邀請了嗎?

 

(本文資料大抵取自撰者2020年著作《約翰.凱吉:一位酷兒的禪機藝語》)


2022 NTT-TIFA動見体《凱吉一歲》親子版

《凱吉一歲》創作靈感來自美國知名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由動見体藝術家林桂如、董怡芬及科技藝術家王仲堃運用生活物件、裝置與肢體表演,觸動「樂器」的各種發聲可能,創意滿點的演出曾獲選第1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2022年《凱吉一歲》運用歌劇院小劇場及戶外劇場,打造親子同樂、自由穿梭的聽覺遊樂場。

【演出時間】5/14(六)、5/15(日)、5/21(六)、5/22(日)

【展覽時間】5/17(二)-5/20(五)

【展演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小劇場+戶外劇場

加入聲音的冒險👉https://npacntt.tw/n12GybEr

一探裝置的秘密👉https://npacntt.tw/n13ffb7u

×

會員獨享

  • 年度系列節目票券早鳥預購
  • 主辦節目票券優惠8折起;鼓勵藝術紮根,學生會員享75折優惠
  • 商場消費優惠
  • 會員專屬活動
  • 點數兌換好禮
  • 生日回饋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