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名彥
小提琴
簡名彥教授為我國第一位活躍於國際舞台的近代台灣小提琴演奏家,1975年以極為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次年立即以驚人的效率獲該音樂院之小提琴演奏碩士學位,其演奏風範在當時已備受紐約地區樂界推崇,而期間與其受邀合作過之當今國際級的演奏家更是不計其數,如: David Finckle、Daniel Phillips、Mark Kaplan、姜東錫、張萬鈞、吳涵等,實為台灣小提琴演奏家向國際領域開拓之先驅。由於出生醫生世家,一直不能忘情醫學,更於1983年進入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完成基礎醫學課程而一嘗夙願。1986年應當時國立藝術學院(為現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之前身)教務長馬水龍之力邀返台任教,參與新生代小提琴手的培育工作重責,許多名揚國際亦或各大交響樂團的首席及提琴演奏家們均深受其影響而雨露均霑。
近年來簡名彥教授常以醫學的角度,深入探討小提琴演奏時骨骼肌肉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並致力於肌肉在錯誤使用上與過度使用後造成傷害的研究,曾於1994年2月,應邀在「中華民國人因工程學會」所舉行的以『安全與健康』為主題的國際醫學年會暨研討會(Th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rgonomics and Health)中以「小提琴肩之探討」為題發表之專題演講,其中說明了經由肌動學和運動醫學的角度中領悟到如何破解小提琴演奏與練習上經常發生的盲點,更釐清了一般提琴表演工作者平時所執著的傳統錯誤觀念-『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負笈國外二十年之後返台,仍汲汲不忘為尋求新的突破而努力,並向指揮家及小提琴家林克昌教授及法國小提琴泰斗吉拉.普雷教授登門求教。2015年10月,簡名彥教授完成了「從尼古拉‧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綺想曲》作品一,探討指法與左大拇指之運用」一書及樂譜版本之校訂,其所堅持之「人性化演奏法」,讓愛樂者們見證到一位演奏家是如何延長與拓展演奏之生命與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