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About TIME
臺中國家歌劇院 藝術總監 邱瑗
去年春天,歌劇院推出了新的系列 Arts NOVA,希望在一年之初,帶給觀眾新的眼界、新的想像。
今年,我們從「時間」切入。劇場是時間的藝術,可以穿越古今、濃縮歲月,甚至可以脫離時間限制,去做夢、去幻想,去和不同維度對話。
人的天命有限,終有一死,所以討論「時間」不免令人感到憂慮。All right. Good night. 帶我們搭上2014年從吉隆坡飛往北京那班憑空消失的馬航客機,飛機上的兩百多名乘客從此下落不明,在生死之間存疑;導演將這場意外對比罹患失智症父親,常年累積的記憶時而存在、時而消失,究竟是親愛的爸爸,還是家裡的陌生人?
每個人的臉上,多少都有父母親的印記,《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 Ⅲ》舞蹈家余彥芳以逝去的父親為題,透過模仿父親的語言、動作到講話神態,在他曾經工作的印刻店裡,尋找「此曾在」的記憶,像是提取思念的儀式,試圖化記憶為現實。
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陳武康延續對東南亞文化的關注,有感於移民家庭面對親人離世、或在異地遭逢不測時,習俗及儀式感的消失,《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將從臺中東協廣場的田野調查開始,透過死亡故事的採集,進行回憶的儀式。
日本作曲家坂本龍一於2023年3月底離開了世界,但他的音樂留了下來,編織成一齣夢幻能劇。TIME 的故事來自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說集《夢十夜》,做夢的男人癡守亡妻墳墓,完全失去了時間感,只因妻子允諾百年後會回來,直到墳上石頭長出一朵白色百合花,他才意識到已經過了一百年。
或者,一百年也只是一朵花開的時間?
在活著的有限時間裡,我們無法預見一切。我們嘗試相信直覺、星座、先哲們的話、還有眼見為憑,但音像藝術家吳秉聖試圖打破觀眾過往的感官經驗,《感覺的邊界》剝奪了劇場裡感官的主權,在沒有光、沒有聲響的環境裡,讓AI學習人類視覺、聽覺發展的過程,重新校準感官。
來自法國里昂的M&B雙人組讓多焦點同時在舞台上發生,一位舞者在半透明帷幕的3D投影立方體內舞動著,環繞身旁的影像根據她的動作即時以電腦生成,融合爵士、搖滾風格的豪華禮車樂團,則現場演奏伴隨著這一切發生。《晝夜切分點》像黎明、黃昏時分不停幻化的光影,在劇場中營造出魔幻時刻。
Sucks in the Middle 由擅長沉浸式劇場的洪唯堯編導,在舞台上設計出時空夾縫,讓觀眾在其間遊走,與不同時代、相似處境的人相遇,找尋過去、焦慮未來,用極度憂鬱的情緒,訴說30至40歲世代的臺灣人「卡在中間」的處境。
不管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未來,都必須以時間流逝為代價,因此人類嚮往與無限有所連結。「我們都是滾輪上的老鼠,受到本能的束縛,永無止境地追求。」音像藝術家 Max Cooper 3D 迷幻音像《神馳無限》將用華麗宏偉的電子音樂、覆蓋整座劇院的絢麗視覺影像,討論猶太教中的卡巴拉思想、數學的康托爾定理、繪畫中的透視法等不同領域的無限概念,在宇宙中為有限的生命找到定位。
科技還代表未來嗎?雷射曾帶有前衛、冰冷的工業感,媒體藝術家張方禹從創作歌手黃小楨的歌曲得到靈感,December Nite 創造了一個空間、聲音和人相互連結的立體聲光結構,溫暖而詩意。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也從冰島樂團 Sigur Rós 的音樂中,看到有著先進的巨幅LED屏幕,卻充滿原始、兇猛肢體張力的《毛月亮》。
劇場使人沉醉,因為它讓時間消失於無形,讓我們忘記憂慮自己。是時候了!一起進劇場享受今年的 Arts NOVA。